昆曲大师汪世瑜:昆曲不能过分小众化 要改革(2)

时间:2013-12-30 09:57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汪世瑜:以前昆曲进校园是比较少的,自从青春版《牡丹亭》大受欢迎后,各个剧团都有进校园的演出。其中有些是公益性演出,大部分还是面向市场售票的商业演出,当然,因为主要观众群是大学生,所以票价都定得比较低,主要目的还是宣传昆曲,传播昆曲文化。这些演出的效果很好,随便到哪个大学去都很受欢迎。


  另外,不少大学都举行有关昆曲的讲座,尤其像香港城市大学,他们坚持了12年,邀请昆曲名家去他们学校做讲座,我也是他们的驻校艺术家。北大、清华都有相关的讲座。台湾的很多大学也邀请我去讲昆曲。从1993年以后,前后大概有15年时间,我每年都要去台湾好几次,主要就是在大学里讲昆曲,几乎各所大学都讲遍了。一般是在学校里给学生上大课,讲点昆曲历史,后来还分专题讲了很多内容,像“昆曲与茶”、“昆曲与酒”、“昆曲与健康”等等,引发大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觉得昆曲是很丰富的。举个例子,昆曲和健康有什么关系啊?唱昆曲讲究气息的运用,走台步讲究关节的运用。你看我现在已经73岁了,虽然走路称不上健步如飞,但还是走得相当快相当稳健,这就得益于我唱了这么多年昆曲,一直要练台步。我为什么精气神这么好,因为我演唱时用的是丹田之气,等于像练气功一样,昆曲的一个腔要拖五拍到六拍,从存气到吐气到运气都有讲究,这对身体是非常好的。我现在演讲还可以连讲三个小时中途都不用休息,一般年纪大的人都吃不消,我却无所谓,这就是昆曲演唱让我练出的基本功。讲这些内容其实也是在宣传昆曲,而且大学生都比较感兴趣。


  各个剧团、很多昆曲艺术家都在做传播昆曲的事情,几十年来没有放松培养有文化的年轻人喜欢昆曲,让他们懂得欣赏昆曲。这些年轻人都是国家的栋梁,走上社会后也能影响很多人。有了这么多人几十年来为昆曲所做的事,才使昆曲有了现在这样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

 

 

  跨界收徒让更多人了解昆曲的价值

 


  苏周刊:师傅带徒弟是戏曲界重要的传承形式。您也收了不少徒弟,他们中既有您本行的昆曲演员,也有同为戏曲界但不同剧种的演员,还有像陈志朋这样的流行音乐歌手。您跨界收徒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汪世瑜:我在戏曲这行已经待了50多年了,也算小有名气。年纪渐长后,前来找我学戏的人也多了起来。我教过的学生倒是不少,各个剧种都有。因为中国传统戏曲虽然不同的声腔剧种众多,但具体到舞台的表演形式却大致相同。所以,即使其他剧种的小生唱得不同,但表演方面还是可以从中汲取我的一些经验体会的。我目前正式收的弟子有8个,其中,陶铁斧、俞玖林、曾杰、毛文霞是昆曲演员,周志清是婺剧演员,徐铭是越剧演员,还有一位戏曲演员是温州瓯剧团的方汝将,再有就是陈志朋。


  因为我做过浙江省戏剧家协会的副主席,对浙江戏曲界比较熟悉,各个剧团的情况都比较关心,所以除了年轻的昆曲演员之外,我主要收的都是浙江地方剧种的演员。


  说到陈志朋,他虽然是流行歌手,但他会唱歌仔戏,有一些戏曲基础,也在演影视剧。我收他为徒,主要是希望通过他来证明,你流行歌曲唱得再好,在其他领域再有能耐,也要来学昆曲。学昆曲对一个人的文人气质的培养以及唱腔的运用是有好处的,这是对他本身而言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也是告知社会,昆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唱流行歌曲的人也要来拜昆曲演员为师,可见他们承认昆曲,那么大家对昆曲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变。所以,我收他为徒也是想从一个侧面来宣传推广昆曲,使昆曲的价值被更多人所了解。他学了以后在一些场合唱昆曲,那也是在宣传昆曲,这是好事。

 

 

  排演“捏戏”是一个艺术传承的过程

 


  苏周刊:您收徒的标准是什么?这么多学生教下来有什么心得体会?


  汪世瑜:演员既然有心投身戏曲行业,进得门来便要死心塌地地学习,才有可能得到收获。不过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被改造成戏曲演员的,这要看学生的天赋及自身条件,也还要看他的家庭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造就。所谓演员成才的三要素“天赋、勤奋、机遇”,三者缺一不可。


  没有天赋,也就是说不是块演员的料,那老师教死、学生练死也是白搭。特别像我们昆曲小生行,每届每期招收的学生,开始时总是最多,少则十几人,多则二十人。但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就会自然淘汰流失,有时甚至一个班里连一个小生都没有留下来。


  有天赋也只是必备的条件,要成材还得经过艰苦的学戏过程,要成为好演员,首先得有好老师才行。所谓“名师出高徒”,这是名言,但名师却也不一定能教出高徒。名师在以前又多为严师。前辈们会讲,只有严师才能教出名角,名角都是“打”出来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学生不苦、不累,是出不了绝活的。


  如今戏曲的教学当然会比以前科学许多,很多不必要的苦是不用学生受了,但磨难还是要经历的。有些人会见难而退,学得不用功,毕业后应付一下演出倒也可以;又或者容易自满,受到点赞扬便不思进取、不再去磨砺自己的也大有人在。只有迎难而上,持之以恒,方可以战胜困难,取得成就,艺术上才有大的收获。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你学出来是好还是不好,精通还是一般。我回忆自己学戏的时候,便有许多改造自己的阶段,当时也是苦着过来的,今天想起来,倒是非常有趣、值得回忆。


  苏周刊:您在教年轻演员时最想传授给他们的是什么?


  汪世瑜:我觉得自己在昆曲这门艺术里起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从老一辈艺术家那里吸收了一些比较精粹的昆曲表演艺术,经过我的舞台实践和人生经验的积累,再把这些东西传给下一辈。


  以前我是剧团领导,除了演出,还要做管理行政工作,对昆曲的整体性发展考虑得比较多。现在除了教戏就是排戏,想的事情相对简单一点。这种排演“捏戏”,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传承的过程。当然,在排戏过程中,会带点新的意识,但更多的还是把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在我身上消化后,再传给下一代。这是我力所能及,当前必须要做的事。

 

 

  昆曲艺术要以自身珍贵的地方吸引住人

 


  苏周刊:古老的昆曲如何在今天更好地发展,到底是要原汁原味地保留并呈现,还是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所改革来适应当下的观众的口味,您怎么看?


  汪世瑜:昆曲在最兴盛的时期,是“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传唱得那么广泛,今天是不可能重现了。现在的娱乐文化门类众多,不容许也不可能再出现昆曲独霸剧坛的现象。但是这门艺术要发展,也不能只考虑到一小部分人的审美需求。昆曲不是大众化艺术,但也绝对不能过分小众化。只要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人,都能去欣赏昆曲,但也不需要所有的文化人都来喜爱昆曲。我认为如今的昆曲应该是多方位、多元的,只要这艺术里有珍贵的地方,能吸引住人,这便足够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白先勇:我对昆曲真的是尊重
  • 今天如何面对莎士比亚?
  • 白先勇:中国应该有一座专属昆曲的驻场剧院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