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就开始24小时营业,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对于通宵阅读的热烈讨论。4月19日,经营了8年之久,即将关门结业的万有引力书店用这种平静、沉重而又特别的行为艺术,向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位读者告别。从当晚9时30分到次日早上7时,该店销售小票达1000多张,迎客2000余人次,营业额约四五万元。
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有74.2%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能够接受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的平均价格为13.68元".从中可看出,现代人的问题不在于"读不读",而在于"读什么"和以什么形式阅读。在电子阅读浪潮的席卷下,受纸质阅读成本较高和电子阅读日渐便捷的叠加影响,电子阅读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纸质阅读如果不改变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最终可能连保住教科书市场都很难说。谁说现代人没有阅读,君不见会场后排、公交车上、电梯间里、筵席开始前,好多人都乐此不疲地拿出手机,刷微博、发微信、看小说,大家各顾各的,充当起"低头一族".
受整个社会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的影响,曾几何时让多少士人推崇的一杯清茗、一炉旺火、一卷长策的读书方式日渐淡出现代阅读视野。现代人也有大量阅读,只不过读经典的少了,快餐式的阅读多了。快节奏的生活,往往使得阅读者心静不下来,看见厚厚的经典就发怵,无法燃起阅读热情,容易失去阅读耐心。就连中小学生都要教育部出来指定经典阅读篇目,选拔性的升学考试还得从这些篇目中出个十分八分的阅读题,才能让学校和老师怠慢不得。篇目外的名着,在题海战术的逼迫下,就很难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于是,快餐阅读便填补了国人的闲暇时间缝隙。阅读追求短平快,这也和整个社会生态一脉相承。
众所周知,经典名着经历千百年的岁月洗礼,历久弥新。它们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传承记录着民族文化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先贤伟大思想光辉的荟萃。时常诵读经典,就能迸发出人生的启迪,逐渐养成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才能形成生命的深度和高度,精神空间变成层峦叠嶂。快餐阅读如同进食快餐一样,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将它当成主食,断不可取。阅读者的精神食粮中的防腐剂、干燥剂、上色剂等添加剂太多,便失去了精神食粮的原味,也危及精神健康。食之太久,它们会让阅读者变得浅显直白,远离深邃,精神空间变成一马平川,精神生命就变得缺乏张力。这样的读本,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精神垃圾食品".
墨西哥有句谚语说得好,不要走得太快,让你的灵魂跟上脚步。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妨放慢步伐,走进经典的殿堂,先贤深邃无边的精神观照,值得我们驻足流连细细品味,它们会彻底荡涤我们灵魂的尘埃,让尘世间清浊分明,让我们从中学会独立思考,做到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相反,过分亲近快餐阅读,只会让自己灵魂赶不上趟儿,成为一个随波逐流者和精神贫瘠者。阅读经典回归常态,应当成为国民的一种文化自觉行为,而不需要借助"世界读书日"或"读书月"来助推,"富莫丢猪,穷莫丢书"的文化传统需要复活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