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陈凯歌有新片上映时,他和陈红频频露面到处秀恩爱的镜头让不少人撇嘴。等到大家觉得比较牛气的姜文上新片时,他与周韵随处可见的报道才让人们意识到笑陈凯歌夫妻笑早了!娱乐圈原来都这样,在一个商业无孔不入的时代,鲜有另类。
如今这个认识的正确,再一次被80后领军人物韩寒证明。
以前在博客时代以一系列的“不”标榜自己的高冷和远离商业,自从踏进电影圈,就迅速成为谁都可以调侃的“国民岳父”,亲民无比。越接近电影上映,他的见报和受访的密集度更是了无下限:上电视娱乐节目,上各种访谈,都上了《时尚先生》,上《时尚芭莎》还值得大惊小怪吗?
我不合时宜地想起2006年韩寒和白烨打笔仗时,韩寒网上流行的那句名言:“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最后也都是花圈。”当时韩寒正要进入车坛,但现在他从车坛进入电影圈了。一个圈子改变了一个人。
还记得以前韩寒评价郭敬明时提醒:想要写作,一定与郭敬明保持相反的方向;想要赚钱,一定要和郭敬明保持同一个方向。
我现在疑惑的是从写作PK到出版、再到电影圈的这两个80后,到底是反方向还是同一个方向?
和朋友聊这个问题,他说,你得看他拍电影是为了什么?像郭敬明肯定是为了赚钱,把自己的商业优势从出版扩大的银幕上。韩寒就未必是。
我问为什么?他拿乔布斯举例说,如果单纯为了赚钱,你的整个团队,用人和布局都朝着赢利去,如果是想做点事情顺便还赚点钱,那你的布局就不一样。
按着这条思路我居然发现韩寒和郭敬明可以拿乔布斯和约翰·斯卡利打个比方。乔布斯是谁估计不会有人不知道,约翰·斯卡利就是那个被乔布斯忽悠到苹果的百事可乐总裁。那是1983年,乔布斯忽悠约翰·斯卡利的名言至今听上去都那么鼓舞人心:“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虽然两个人后来友谊破裂,后者更是把前者赶出了他一手创造的苹果,但算总账,他无论如何是乔布斯的黑天鹅,磨炼了他的成长。
乔布斯批判斯卡利称他试图将苹果变成苏打水公司,年复一年的发布低风险,可预测的,毫无想象力的产品来盈利。最要命的是他给苹果高层带来了一系列毁灭性的价值观,也毁灭了苹果的一部分高层人士,驱逐了一些并不腐朽的人,带来了更多腐朽的人士,而且支付他们百万的薪水,但是他们摆在首位的不是给人们制造更好的电脑,而是更多的关心自己的荣耀和利益。
说到这里,可以说乔布斯和斯卡利的区别了,两个都想赚钱,斯卡利是为了赚钱而赚钱,乔布斯是通过创造世界从未有过的创新产品来赚钱。
韩寒不是乔布斯,郭敬明也不是斯卡利,但两人的赚钱观却有点类似。郭敬明的作品也好,电影也好,你骂也好,捧也好,他的赚钱能力是无庸置疑的,连韩寒都变相地夸赞他的商业能力,但是这些商品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又为年轻人提供了什么样的标榜?这才是为人父母所担心的!
我现在担心的是韩寒,这个博客时代赢得“公民韩寒”和“当代鲁迅”,以批判和犀利的调侃,关注现实生活,赢得5亿2千万粉丝,在微博时代也拥有了3890万的粉丝。他的作品总让人解气,或者可以一针扎到痛处,等到躲在镜头后,调动一个团队来演绎时,他又会贩卖给我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情怀呢?
需要提醒的是无数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粉丝都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不要轻易把粉丝数量和票房数字画上等号。更不要把票房数字和电影的好坏画上等号。
在郭敬明《小时代3》5天收4亿,三部电影把他顺利送进10亿元票房俱乐部的时候,我们不能期待《后会有期》在数字上去挑战,更不能以此来论输赢。毕竟一部电影,除了票房以外,还有很多值得期待和评判的因素。
先抛开那些令人炫目的商业炒作数字,静候新人新作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