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为什么不读书了

时间:2015-01-13 08:01来源:大西北网-人民日报 作者:白龙 点击: 载入中...

读书

 

    精英们不仅要学有精专,更应该是博雅君子,这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涵养


    刚刚过去的一年,你读过什么好书?这或许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因为被问的人可能一年到头也没读几本像样的书。也正因此,每到岁尾年初,一些媒体或出版机构评选的“年度好书”才会引起不少人的注意:即使没读过,好歹也知道个书名吧。晒在朋友圈里,至少证明自己还在关注文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对传统阅读的冷落固然让人觉得遗憾。但是,如果连作为“职业读书人”的专家学者也答不好开头的问题,就当令人警醒了。这并非向壁虚构,笔者就曾听到不少学者表示“今年没读过什么新书”,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在自己的专业之外进行太多公共阅读。


    我们当然不能就以偏概全地得出所有读书人都不读书的结论。毕竟有的人还坚持在专业书外,汲取综合性书籍的思想智慧,只不过不为外人道罢了。而在老一辈学者看来,有些“闲书”读了无益,有时候“不读闲书”是一种美德,代表了学术自律和“用志不分”的钻研精神。但不能不看到,现在不少学者是“没空读书”:不仅没空读“闲书”,连正经书也干脆没空读。我们有些学者太忙了,忙着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参加会议、报销经费,即使做自己的专业研究,也毋宁是一目十行地“浏览文献”,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相互之间见面,聊的也多是职称、课题等琐事,十分无趣。


    没空读书,学者们总要写书吧?但好像也很少出现公众能看、爱看的好书。这从近期陆续公布的各类“2014年度好书榜”中可窥得一斑。像《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失败的帝国》等广受好评的佳作获得了众多提名,但都是译着,而且类似图书比例不小,以至于有评选组织者明确要求,要给国内原创着作一定名额。即便如此,进入公共阅读空间的原创作品也还是太少了。究其原因,恐怕不是写不出,也有不愿写的成分。不少学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是有门槛的,要专业化,不能大众化。


    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学有精专并不必然排斥大众传播。事实上,像范文澜、吴于廑、周一良这样的前辈大家,都曾经写过雅俗共赏的大众读物。学术思想的大众传播,本来应该是学者的使命之一;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出高深的道理,本身就是极高的修为。把简单的道理包装成复杂拗口的专业术语,实在不是自信的表现。很多在国际上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也是走“群众路线”的好书。


    让学者们有空读书,愿意面向大众写书,进而积极营建公共阅读空间,学术评价体制要有所改变。不能用僵硬的论文发表、课题申请束缚住学者们的创造力。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作为公共阅读的提供者,学者理应为大众提供优质的原创思想;作为公共阅读的践行者,学者也应该用更多的时间读书,读专业之外的好书。专家学者是社会的精英,如果连他们都忙得没空读书,恐怕就有问题了。


    进而言之,书香社会,既要有大众阅读,也要有精英阅读,两者并不冲突。提倡文化普及,也要提倡博雅教育。精英们不仅要学有精专,更应该是博雅君子,这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涵养。他们要有引导公众阅读的能力和意愿,更有以身作则的义务。博观约取、雅通古今,是社会的佼佼者都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而整个社会的人文基准线,也会随着这一群体的扩大而提升。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淡然看待书名模仿现象
  • 评“裸体”阅读:有好书才有读书人
  • 王蒙:《红楼梦》读不下去是读书人的耻辱
  • 余光中谈中华文化载体困境 提醒读书人任重道远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