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裸体”阅读:有好书才有读书人

时间:2013-10-23 08:03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周怀宗 点击: 载入中...

"裸体"阅读

 

"裸体"阅读(资料图)

 

  近日,一则"南京大众书局在店堂内举办'裸体阅读'图片展"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图片主角是两名长发裸体女子,她们在书店内"裸体阅读",手里的书恰到好处地遮住了敏感部位。


  另据上海《青年报》报道,"裸体阅读"图片展最早现身于上海大众书局,该书局举办"裸体阅读"图片展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阅读,没有门槛,无处不在。"同时,上海大众书局总经理助理也表示:"其实这种尝试,我们在今年上海书展上就已经开始了。我们这么做,就是想让大家关注阅读。"


  "裸体阅读"图片展刚刚开始,便已经引起了诸多网友和读者的争议,有对此表示好奇的,称"他们把颜如玉从书里抠出来了。我想去看看美女";也有对这种通过猎奇推销图书的举措表示不满的,一句"你就给我看这个"被不少网友转发。


  此外,在图书销售业界,"裸体阅读"图片展的推广方式也引起不少同行的批评,有批评者表示"书店是做文化的,营销打出'裸体'二字,不管有没有真的运用到裸体图片,都是一种对书籍的亵渎".


  对于种种争议和批评,上海大众书局总经理助理回应称:"我们的初衷是为了推广阅读,能够吸引更多读者,通过什么手段不重要……图片展是想告诉读者,读书也是个私密的事儿,不需要大庭广众。希望读者绝对放松,在放弃了浮华的外表之后,还能充满阅读的激情和兴趣。"他还表示,将会有更多图片上墙。


  令人奇怪的是,虽然书店方口口声声表示是为了推广阅读,可从模特们手中拿的书看,品位不高。看来,商家们更多是把注意力放在"裸体"上了,而他们本身的"阅读"水准还有待提高,也使得"让灵魂更贴近书籍"的口号更显空洞。


  对此,着名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通过'裸体阅读'来推销,或许只是一个噱头,一种低级的炒作手段。实体书店确实经营艰难,国人阅读状况也确实堪忧,但这并不仅仅是经营方式的问题。"

 

 

  "裸体阅读"会有效吗?

 


  这只是一个噱头,或者说是书店经营中博人眼球的一种低级手段。因为正人君子会不屑一顾,而想看裸体的人,即便去书店看了,会不会真的因此买书,甚至是因此读书,这都是很存疑的事情。所以说这是一种低级的炒作。真正愿意买书读书的人,不会因为书店有没有裸体图片而改变想法的。


  记者:书店举办"裸体阅读"图片展引起了很多争议,您觉得这种方式对促进阅读是否有效?


  乔新生:这只是一个噱头,或者说是书店经营中博人眼球的一种低级手段。我想它的效果并不会如主办者想象中的那么明显。为什么呢?因为正人君子会不屑一顾,而想看裸体的人,即便去书店看了,会不会真的因此买书,甚至是因此读书,这都是很存疑的事情。所以说这是一种低级的炒作。真正愿意买书读书的人,不会因为书店有没有裸体图片而改变想法的。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书店更能够吸引您去逛呢?


  乔新生:一个书店能不能吸引人,首先在于有没有好书,很多年来我都有逛书店的习惯,但是我不知道这个习惯还能坚持多久,因为每次去书店,收获的大多都是失望,烂书成堆,好书难见踪影,这样的书店,即便有再多的噱头,恐怕也难留住读者。其次,一个有特色的书店往往也是人们习惯去的地方,比如说港台的一些有名的书店,他们的经营方式尽管各有不同,但往往都是非常有特点的,让人记忆深刻,甚至不仅仅有阅读、买书的功能。在那里,既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同时也有物质消费的功能,路过的人可以进去小憩一下、歇歇脚,顺便看看书,这都是很好的方式。


  实体书店经营艰难已经成为难解的社会问题,以北京为例,从"风入松"书店关张歇业开始,几年来实体书店纷纷倒闭关门,有评论称"民营书店已经逐渐退出城市",这引起了许多学者、读者和网友们的担忧,甚至有人曾经发起过"保卫书店"的活动,但效果并不明显。与此同时,城市中高昂的房价、图书低微的利润却在进一步侵蚀着书店的生存之地。


  那么,实体书店的生存之道究竟在哪里?着名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表示:"书店生存维艰,既有经营方式的原因,也有图书业本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后者,关键在于改变图书业现状,改革图书出版机制。有了好书,才有读书的人。"

 

 

  困境中的纸质阅读

 


  第一个原因,我想和电子阅读的普及有关。我从武汉到北京,带一本书坐高铁,结果上车以后发现车上的人,手里拿的不是电脑就是iPad,只有我拿本书,成了一个另类。这说明,电子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临,它有着太多纸质阅读所不具备的方便的功能,对纸质阅读带来的冲击无法让人忽视。


  记者:近年来一些实体书店纷纷倒闭,同时国人的阅读状况也成为不少人担忧的问题,在您看来我们图书销售市场的状况如何呢?


  乔新生:实体书店倒闭的现象已经很多,从"风入松"关门开始算起,这几年倒闭的着名实体书店恐怕也有数十家了。第一个原因,我想和电子阅读的普及有关。我从武汉到北京,带一本书坐高铁,结果上车以后发现车上的人,手里拿的不是电脑就是iPad,只有我拿本书,成了一个另类。这说明,电子阅读的时代已经来临,它有着太多纸质阅读所不具备的方便的功能,对纸质阅读带来的冲击无法让人忽视。


  记者:除了电子阅读的冲击之外,您认为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


  乔新生: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图书定价机制和流通结构出了问题,一本书出版后,写书的人可能只能拿到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版税,书店同样也是利润微小。但实际上,图书的利润并没有那么低,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利润去了哪里呢?其实利润都被一层一层的批发商拿走了,此外还有一些图书策划人,策划机构也是主要的获利者,他们一个字不写,反而能大赚其赚。作者的利润少,自然不愿意认真写,书店的利润少,就很难经营下去。此外,图书价格也是挡住读者的问题之一,就北京来说,大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定价八九十元、一两百元的比比皆是,更高的天价图书也屡见不鲜,我就曾经见过定价18800元的书,这么高的价格,至少在我来说,宁可去图书馆借阅,也不会去买的。

 

 

  并不是所有书店都艰难

 


  就我看来,港台图书业的繁荣大约有两个原因:第一,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比如诚品书店,他们不仅仅经营图书,也是咖啡店、蛋糕店、休闲场所等,人们路过这里,既可以歇脚,也可以读书,物质精神都能够得到满足,类似的这样多元经营的品牌书店还有不少,而且也总是有很多人喜欢去哪里。其二,自由而宽松的图书出版机制,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记者:在您看来,实体书店经营艰难是一种必然吗?


  乔新生:其实也未必。在内地,实体书店确实普遍都生存困难,国营的书店比如新华书店还好一点儿,他们有自己的房子,至少不用掏租金,民营书店就很艰难了。但在港台并非如此,他们的书店依旧欣欣向荣,甚至有什么图书展之类的,每次都很火爆,人潮汹涌。作为一个读书人,其实我始终也都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专家“把脉”语文阅读:好书是孩子人生金矿
  • 阿来阆中代言“读好书” 称互联网不是阅读的敌人
  • 读书人为什么不读书了
  • 好书为何没人读?
  • 好书榜不能歧视畅销书
  • “绝版好书求再版”流行 《博尔赫斯全集》呼声高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