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不必羞谈市场营销

时间:2015-03-03 09:45来源:大西北网-南方日报 作者:冯善书 点击: 载入中...

    羊年春节,在广州人流鼎盛的体育西路地铁站,方土、陈训勇、张思燕、罗渊等一大批岭南知名画家的作品“占领”了多块大型广告牌,一时间大吸社会眼球。


    作为一起高调的社会营销事件,到地铁站做广告不管由谁策划,对艺术家本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记得2012年着名画家许钦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广州的公交车展也曾为此做过一些宣传,坊间便传来一些不同的声音。


    早在四五年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经济最热的2011年,整个市场的体量甚至曾短暂超过美国。若非近两年持续调整,中国的艺术品交易规模很可能已经突破4000元的历史大关。这些数据在搞市场的人听起来很提气,但放在一些艺术家的眼里,却颇为复杂。在笔者所认识的艺术家里边,虽然每一位都很希望自己的作品市场价格能够天天水涨船高,但是,极少数人愿意当着外人的面直接承认自己很在乎市场,有些人甚至羞于谈及他们与商人的合作。这跟知识分子固有的清高气节有关,所以一般情况下旁人也不会点破。


    在笔者看来,多数艺术家至少在表面上是要保持与市场有一定距离的,否则就背离了艺术创作的宗旨。这类想法虽然不好批评它是错的,但多少还是有些问题。


    对于经济学人来说,不管艺术品与其他的产品有什么不一样,只要它一进入市场,就成为了普通的商品。既然成为了商品,就要按照一般商品的规则来走市场。因而,艺术家作为生产者,适度参与市场完全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会被认为离经叛道呢?一件艺术品要想在市场上卖得好,除了要依赖艺术家自身的名气以外,还离不开专业机构的经营。尤其是对于一身扑在美术上的艺术家来说,他们对商业运营上的事情隔行如隔山,很自然地就会对其他专业人士形成依赖。不跟这些人建立纽带关系,他的作品就找不到进入市场的有效渠道。没有渠道,自然就认识不了投资者和收藏家。


    对于如何处理艺术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许钦松先生在与笔者的一次对话里就坦承,艺术家必须主动走出去,对于商业活动,不参与不行,参与太多也不行。


    实际上,这些年,在岭南艺术圈里边,愿意走出书斋去跟市场接触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但真正熟悉市场操作规则的艺术家却还很少。套用一句行内人的话来说,离北方的艺术圈还有很大的距离。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近现代中国画坛很多大师级的人物,其本身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收藏家,譬如徐悲鸿、张大千、张伯驹、吴湖帆等等。能够成为大收藏家的人,对艺术市场自然是了如指掌。以此为照来看当代的中国画坛,能够以收藏家自居的艺术名家又有几人呢?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书画艺术家林兰子:画家要不为名利所动
  • 书画艺术家林兰子:画家要不为名利所动
  •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当代艺术家需找寻传统文化基因
  • 巫鸿:艺术家必须要有思考
  • 表演艺术家牛犇:没点牛劲,很难走到今天
  • 越剧表演艺术家丁苗芬:越剧是我一生的追求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