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谋杀”观影体验 被讨厌或并非因剧透本身

时间:2015-03-11 08:01来源:大西北网-广州日报 作者:肖含 点击: 载入中...

    明知道剧透被普遍性地深恶痛绝,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做这种“讨厌”的事。


    这是因为剧透者能收获某种心理满足——首先是需求的满足,从心理根源上来说,每个人都渴望被人关注。剧透、吸引他人注意,显然可以得到足够关注。


    其次,是获得信息的优越感。“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这会让人产生优越感,而当你将它表达出来,优越感会更加“爆棚”.尤其是看到对方的反应,无论对方是兴趣大发或者哑口无言,都会激发一个人的成就感--这就是“控制”的快乐,同样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这些心理满足感让一些人欲罢不能,甚至因此把剧透当成了一种习惯。但相对的,一部分“被剧透”者却饱受煎熬--在无“剧透”的观影过程中,观众能轻松按照情节发展对主人公产生“移情”,将自己代入到剧情中。此时,无论是成功猜对了剧情走向、获得仿佛战胜了命运的快感,还是猜错了剧情走向,由此发出对生活和命运的感慨,都能让观众收获到观影乐趣。正是这样的乐趣,让观众在如此方便“被剧透”的时代,选择尽量屏蔽剧透。


    一旦“被剧透”,不但会失去这种乐趣,还会有优越感被剥夺(每个人都有成为“剧透者”的需要和可能,剧透权利被人抢先也就失去了这种乐趣),享受的过程被阻断(尤其当观影/阅读乐趣建立在享受猜测和推断未知的过程上时),完满感遭到破坏(观影、阅读愉悦度随之降低;这也就是一部精彩作品被剧透之后,变得乏味无趣的根本原因)等等不悦的心理体验。


    更糟糕的是,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都有不同,如果有人对书籍、影片中,本应交给观众的模糊部分,如开放式结局,做出评论(其实也是剧透),你的思考难免不受影响,很难会跳出对方的角度。


    从这个角度看,剧透是对观影体验的谋杀,而且情节恶劣。

 

“剧透”真的影响观影/阅读吗?


    有时候影响观影的并不是“剧透”本身,而是你痛恨剧透的心理。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滕菲尔德和里维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剧透并不能减少阅读、观影的乐趣,反而可以为其增加愉悦性。


    他们按照悬疑、魔幻和文学研究三大类内容,选择了12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又分为原版(无剧透)、文前剧透版和文中剧透版(将一段剧情简介安插在故事中间,看起来像是故事原本的一部分)三个版本,每个故事的每个版本都请来30位没有读过这些故事的参与者阅读。结果发现,全部三类作品,都是文前剧透版的故事更受读者欢迎。


    为什么这一实验会得出与我们的印象完全相反的结论?克里斯滕菲尔德表示,这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了情节的重要性:跌宕起伏的情节当然吸引人,但情节如何发展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作品文字本身。


    另外一种解读是,剧透能让人更容易跟上剧情变化,而早有另外的一些心理研究发现,人们更乐于欣赏那些易于理解的事物。“被剧透”扫清了对剧情的理解障碍,人们反而能获得其他的乐趣:洞悉作家的文笔、思考故事的结构甚至追问深刻问题。


    由此说来,剧透被讨厌,讨厌的其实并不是剧透本身。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