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应对上史书心存敬畏

时间:2015-07-31 08:01来源:大西北网-北京晚报 作者:张丽 点击: 载入中...

上访

 

  周末的时候,看到一条很有意思的新闻:南方都市报7月25日报道,陕西旬阳政府网近日刊文称,今后该县重大缠访赴省进京非法上访者将进入县志留"恶名".26日,旬阳官方回应称此举本意不是为了阻止民众正常信访,而是专门针对专业闹事者,通过一种"记录在案"的方式予以曝光,引导公众对他们进行评判谴责。


  对于上访这个老问题,各地想出来的应对措施林林总总,也算是百花齐放了。旬阳"上史书"的办法仍旧能够脱颖而出,一下子让人觉得陕西真是个人文积累丰富、历史深远绵长的地方,在别处冷得不能再冷的地方志编纂工作,经旬阳这么一搞,成了对付"闹事者"的利器。这种形而上的处罚,可比某些大动干戈的方式来得既高大上又稳准狠。毕竟,对于国人来说,虽然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但谁也不想留有骂名。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批评公开逮捕、公审大会的做法是违背文明社会初衷的,但把闹事者"记录在案",让他不仅活着的时候成为负面典型,在其死后也要"遗臭万年".只要这本地方志还在,其子弟亲族就永远都无法免于这种羞辱。这样的处理,透出一种深入骨髓的冷酷和严厉。


  同时,这样的处理也让人们开始注意几乎从来没有留心过的地方志。我国历来有"易代修史、当代修志"的说法。梁启超曾经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县志作为地方志的一种,按照著名学者顾颉刚在《中国地方志综录》一书的序言中所说:纪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纪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纪经济则有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纪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寺观、祥异,纪文献则项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


  今日之志,就是明日之史料;修志之人,不啻于当年之史官。在我国历史上,史官一直有秉笔直书的美誉。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想让史官写或者不写什么。历史上,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有畏惧史官之笔的故事流传。史官中,更有齐太史四兄弟、南史氏、晋董狐以及北魏崔浩、唐代吴兢、南宋袁枢等持公心、"宁负乡人,不可负后世天下公议"的大家。温故知新,相信当代地方志的编纂也是与前代史家一脉相承的。


  所以能进入县志并成为历史资料的事实,都应该是全面、真实的。旬阳方面既然开启了"上史书"这扇门,就必须要了解,不光是一些闹事的人会被记录,他们所闹之事、地方上的政策应对等等都会一一被保存起来。此乃公器,不是不可以用,而是在使用的时候,须有敬畏之心,要站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角度来对待自己的决策。历史从来都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既然说到了历史,最后,不妨就回到历史中去看看。


  史有明文的一次著名上访是"缇萦救父".这个西汉时期的山东小姑娘为了洗清父亲的冤屈,直接跑到现在的陕西西安,上书汉文帝。此举不光救了父亲,进而还促进废除了律法中的"肉刑".这是古代的双赢,或许也会对当下有些启发吧。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