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谈被“研究”:作家被放大解读 文学无标准答案

时间:2016-06-13 08:01来源:大西北网-中国新闻网 作者:施佳秀 点击: 载入中...

 

    “很多事情我在写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他们来问我,(我)发现问题好深奥,如果不承认(这层意思)显得我很浅薄,如果说实话大家会很失望,如果说有,甚至(附和)学生的想象,感到很虚伪。”谈到自己被许多高等学府乃至社会学者研究一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5月24日于浙江大学表示,许多作家实际上都被放大被解读了,没有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将作品的意义想得特别明白,但他认为没有必要去较真,因为文学没有标准答案。


    当日,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和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来到浙江大学,与浙大学子畅谈“文学与教育”,受到了学生热烈欢迎。


    一坐下,莫言就被问到了从文学作家到明星作家的身份转变。莫言坦言,他也一直在考虑追星现象,在他看来,人生还是需要榜样的,年轻人也需要偶像,他年轻的时候也有崇拜的对象。


    “我当时崇拜我们县剧团的女演员。”莫言直言,每个人在年轻的时期都有自己崇拜的对象。


    尽管如此,莫言认为,一个作家没有必要成为明星,“你知道这个鸡蛋好吃何必要见到母鸡。”


    莫言表示,一段时间内一个作家处在一个焦点,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牢固与否,还是要依靠作品内在的质量,“你得了一个世界性的大奖,我买你的书看,写的还不如自己写的好,对你的崇拜感立刻就化解掉,对我来讲明星效应是很短暂的。”


    现如今,许多知名作家和作品都成为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和社会学者的研究对象,其中莫言的作品还成为许多高等学府硕士的学位论文。


    “我确实知道很多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把我的小说作为他们论文的研究对象,但是每当有人到我面前来请教的时候,选定了把我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我告诉他立刻换题。”莫言坦言,他并没有想到作品的一些情节会有那么多的解读,也没有想到一部小说寄托了那么深厚的人文道德基础。


    “任何一个作家实际上都被放大都被解读了。”莫言说,没有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把自己作品的意义想得特别明白,如果想的特别明白、表达非常准确,这部小说是不成功的,一部好的作品就会有丰富的可读性,一部好的小说就会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因此,莫言直言,关于他的一些批评论文,他也持欢迎的态度,“没有必要去较真,(告诉他们)我不是这样想的,你这样解释是不对的,(因为)文学没有标准答案。”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专访薛忆沩:作家需从整个人类文明里吸收营养
  • 铁凝:文学是连接世界的纽带 翻译家作用不可替代
  • 毕飞宇妙谈改编:女儿出嫁后 爸爸少干涉
  • 网络文学:“生意作品”不能没有“深意”
  • “销售”侯小强:要么爆款,要么死
  • “童书分级”并非多此一举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