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戈壁滩上的嘉峪关镇到现代化都市 (2)

时间:2013-07-18 09:11来源:科技鑫报 作者:王占东 点击: 载入中...


  嘉峪关市建设局一专家介绍:嘉峪关建设之初水景观几乎为零,近年努力建设水景观,东湖气象塔设计造型象征雄关生态一步步迈进,我们期盼着水域面积之多,就像可让海豚跃出水面并带起浪花那样,这还是中国气象局与嘉峪关市一个共建建筑,既建设了气象设施,又与嘉峪关的新定位、发展的新期待相结合。


  我们乘坐观光电梯升至"小海豚"顶部,这里是嘉峪关制高点,四周是透明玻璃,环绕空中走廊向外望去,宽阔的道路、整齐的楼房、绿色的植被、流淌的河流、蔚蓝的湖泊尽收眼底,嘉峪关,用湖光山色、戈壁明珠形容,一点不为过誉。


  2002年9月,嘉峪关投资近3000万元建设东湖生态旅游景区,设计总库容315万立方米,水域面积58万平方米,年调蓄水量748万立方米。景区占地16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木7.9万株、花灌木41.5万株、草坪90万平方米,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区。

 

 

  55年,从嘉峪关镇到现代新城

 


  感受着今日的嘉峪关,78岁的刘景双,感慨万千。


  "我的老家在辽河的三江平原,1965年,我从本溪来到嘉峪关参加酒钢建设!"说起嘉峪关的发展,刘景双陷入了深远的回忆,"过去跟现在根本没法比!现在随处见绿,多处见水,城市


  建设得非常美,但那时的嘉峪关可以说是一片不毛之地!让我想想啊,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反正树木非常地稀少,我来之后看到一个酒钢的三层小楼招待所、一座百货大楼,总共有六七栋楼,但最高不超过三层。"


  刘景双回忆,当年从本溪前往嘉峪关,车过兰州,看着路边的荒凉,对比着自己生活的辽河平原,内心越发地感觉凄凉,只有看到祁连雪山,才让自己感到一种从未见过的爽快。一到嘉峪关,面前竟是茫茫戈壁,心中竟想起了小说中讲的"流放"字眼,自己的感觉比小说上讲的"流放"景象无过之而不及。


  刘景双回忆,自己学的专业是地质,到嘉峪关是从事地质开发工作,一到工地看到工作,自己对专业的热爱之情、属于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激情又一下子点燃了起来!就这样,自己的成长、发展与酒钢连在了一起。尤其从1978年以后,酒钢和嘉峪关这座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规模、环境、绿地快速增加,到今天,嘉峪关到处是绿荫地,水也充足,在50年前这些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我退休了,闲时读读书,玩玩石头。我眼睛不好,生活中有些事儿要帮忙时,给嘉峪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个电话,他们免费为我服务!可以讲,我们的养老无后顾之忧了!国家现在建设和谐社会,我想说的是,我们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不就是和谐吗?"刘景双说。


  感受到嘉峪关变化的,还有生在当地的人。


  1970年出生的岳建平,是嘉峪关关城下的嘉峪关村人。岳建平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她是一位10几岁的小姑娘,那时村子到嘉峪关城区还没有柏油路。80年代初,她常随父母到嘉峪关城区卖菜,当时是土路,运菜工具是架子车。


  岳建平回忆,那时嘉峪关不大,只有城区几条路是柏油路面;富强蔬菜市场还是露天市场,到处是大石头。


  今天,岳建平已是嘉峪关村临近的黄草营村的媳妇了。她家是三口之家,建起了130平米的新房,家门口有两条通往城区的水泥路,悬壁长城景区延伸到了家门口。去年她还在附近开了一个小卖部。


  嘉峪关市建设局一专家讲,1958年之前,嘉峪关还只是一个镇,只有关城和城跟前几个村子,像嘉峪关村、黄草营村等几个村子。

 

 

  从地窝子到现代住宅小区

 


  在嘉峪关市城市博物馆内,有一座还原现场的纪念设施--地窝子。


  在戈壁滩中挖出的一个十来平米的地窝子里,工人坐在一个炕上聊天,旁边一个火炉,面前空地上摆放着茶缸、饭碗和簸箕……讲解人员讲,这就是1958年后酒钢第一批建设者的居住环境。


  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狭小,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地窝子可御风沙,且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


  说起嘉峪关人居环境的改善,生在新城乡的嘉峪关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吴生贵,充满感慨。


  吴生贵介绍,嘉峪关,在明代是肃州卫的嘉峪关营,住了263个兵;清代嘉峪关作为一个营下辖四个堡,同治四年之前嘉峪关有两千多户,1万人口。至1930年前后,有七八百户。1950年前后,这里还有狼吃人的现象。那时,这地方人非常少,也很穷,一些妇女为了擦脸,就把甜瓜子嚼碎后往脸上擦点油,能穿上一身粗步衣服就算相当光鲜了。


  "小时候,我们家也很穷!记得我父亲垒了20平米左右的土坯房,只在里面抹了一些泥巴。后来,外面墙缝成了蜜蜂筑巢的地方。一天中午,我用棍子捅了一下,谁知捅了蜜蜂窝……"吴生贵回忆。


  上世纪70年代初,吴生贵从新城调到嘉峪关教育局,因住房紧张,他就在一单位废弃房内找了一间居住,冬天滴水成冰。1992年,吴生贵第一次分到了一套80平米的房子。他回忆,当时三


  室一厅的房子住了全家七口人,自己晚上写东西要搬到客厅。再后来,家里分了160平米的房子。


  吴生贵介绍,现在嘉峪40%的农民在城里买了房,而自己的老家新城乡现在有8000人,超过清雍正时肃州人口的2倍。


  看着今日的嘉峪关,吴生贵充满感慨地想起了一件事:"今天的嘉峪关之所以这样开阔漂亮,跟建设之初的超前规划也有关系,嘉峪关的城市建设,是依据1958年前苏联专家为嘉峪关城市建设做的规划,还没有城市的时候就主张马路要宽,当时有些人还认为嘉峪关只是一座小城,不需要这样的大的设计,以至于出现了翻译人员因为意见相佐吵起来的情况,50多年过去了,我们才发现当年的专家是有超前意识的,为后来嘉峪关城市的发展留了很大的余地!"

 

 

  崛起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6月29日9时,伴随着夜幕的降临,戈壁之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喧嚣,许多人沐着凉风走向广场、公园,分享着城市带来的闲适。


  此时,连接新华路与文殊镇的新文大桥,成了这座城市最具人气的地方。人们聚到这里,欣赏霓虹初耀的大桥和大桥东西两侧讨赖河上的彩色音乐喷泉。


  讨赖河款款东去,新文大桥上的霓虹闪耀着七彩光芒,将身下的河流装扮得更加温婉。从桥上东望,讨赖河上的大型彩色音乐喷泉,正在妙曼的音乐下喷射着数十米高的缤纷水柱,与南岸雕梁画栋的夜光楼一起,形成河楼相依、水幕迭起、光影摇曳的美景。这就是嘉峪关市实施的讨赖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无印象小镇:关城·钢城·水城
  • 嘉峪关:从边城浪子到达人新贵
  • 嘉峪关:闪耀在古战场上的戈壁明珠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