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鼎
人头形柄首匕(齐家文化)
长14.3厘米、宽2.2厘米,广河县齐家坪出土。匕身直平,匕端呈圆弧状,匕首为一圆形人头雕像,五官俱全:双目圆睁,两耳外耸,鼻高直贯额,嘴微突半张。匕为古代一种食器,兼有后世匙子和刀子的功用。此匕器形简朴,以人面饰匕首,却是一种绝妙的构想。五官配置匀称,表情神秘,时代距今约四千年,是我国最早的青铜人物像。齐家文化以出现我国早期冶铜业而备受学界关注。其铜制口 的使用已较普遍,红铜,青铜兼有,而红铜为主;浇铸、锻造并用,以锻造居多。齐家文化遗存的青铜器物,反映了我国青铜文化幼年期的风貌。
西周青铜鼎
高60厘米,口径45.7厘米,灵台县百里乡出土。大口折沿平唇,方立耳略外撇,劲微收,鼓腹,圆底,三蹄足。腹上部有等分鼎周的六条五齿短扉棱,以扉棱为鼻脊,饰六组兽面纹。细云雷纹为地,主纹上又饰纹样,构成当时贵重礼器上常见的三层花纹。足上部外侧亦有扉棱,以扉棱为鼻脊各饰兽面纹一组。腹内壁近口处铸铭文,当系家族徽号标识。
鼎初为烹煮器,后演化为上层社会祭祀宴享用的主要食器。反映贵族社会等级制度的礼器体系,即以鼎为核心,鼎遂成为贵族身份与权位的标志。相传大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夏亡后鼎迁于商,商亡后鼎迁于周,鼎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此鼎为青铜礼器的上乘佳作,是甘肃省所出规格最大的鼎。
(阝奚)伯提梁卤(西周)
通高32.4厘米,宽20.7厘米,灵台县出土。器身呈筒形,带盖,盖顶有圆握。方棱扁条式提梁,梁面饰凤纹,与卤体接合的两端饰牛首,形象生动逼真。盖边及器身上下玢饰三组弦纹间夹对凤纹,双凤间又以变体兽面相隔。凤首昂扬,环目钩喙,华冠后曲,翎翼翘指,长尾双分,主羽逶迤,用流动感极强的手法,表现了凤鸟优美的身姿。盖内及腹内底皆有铭文:"(阝奚)伯作宝尊彝",字态秀雅,虽仍存肥笔,但波磔已不明显。器身完好无损,器表锈色斑斓,多处闪现出优质古铜特有的银灰色光泽,令观赏者赞叹不已。
西周镂空鞘短剑
通长24.3厘米,宽10.5厘米,灵台县出土。剑身呈近似竹叶的长三角形,剑脊略隆起,有血槽,扁茎无格,原装有机质剑柄已朽尽无存。剑身饰夔纹和斜角雷纹。剑鞘亦有青铜铸成,镂空,中心镂雕一蟠蛇,蛇头正三角形,蛇身与藤状植物相绕结,构成一组对称中又含变异的网络形镂饰。蛇与藤配置和谐,线条流畅,浑然一体。鞘口两侧饰一对高出口面的犀牛,二牛反向相背,腿足外突,拱卫着鞘口,并与盘绕的蛇、藤相呼应,平添许多韵味,更增强了大孔镂饰的艺术效果。出土时鞘内面存有漆木残屑,表明原本有直接包容剑身的内鞘,因岁久而朽失,今只存青铜鞘罩。鞘罩上有十个呈对称分布的小透孔,那正是用来穿系联结以固定内鞘的。
翼兽形提梁(禾皿)(春秋)
高30.2厘米,宽22.5厘米,泾川县出土。(禾皿)体被设计为一四足怪兽。张嘴的兽首为流,略翘的短尾为(扳金),肥圆的兽身为器腹,粗矮而趾爪前向的四腿,即为(禾皿)的四足。提梁呈龙形,首尾两端分别固定在流与(扳金)上。注口突起于兽脊,有盖,盖中心亦饰小翼兽为纽,盖与器身用一小环联接。盖边饰一圈变体龙纹,器腹两侧各浮雕一只飞龙,龙体遍饰鳞纹。龙作回首状,并各有五条扬起的羽翼。两只飞龙恰构成兽的双翼。这种图案配置,可谓兽身有翼,翼中含兽,以翼饰兽,以兽充翼。形意相依,妙趣横生。这么新颖别致的造型构思,在世界青铜工艺史上也难觅其偶。
我国古代社会的贵族们,在祭祀或宴享时用酒,要先按一定比例加水,使酒的浓度适宜。此器就是用来调配酒之浓淡的容器。
四纽盖环耳壶(战国)
高28.8厘米,腹径21厘米,礼县出土。
束颈,圆肩,鼓腹,圈足。内子母兽,盖面四翘尾圆环纽,两肩铺首衔环。颈肩间,肩腹间,腹正中,腹下部,各饰三圈凸弦纹,四组凸弦纹将壶体划分为五个纹饰区:颈部、上腹部、近足处饰正、倒相错的三角框,框内饰变形兽面纹;肩部、下腹部饰疏松的图案化蟠虺纹。两类纹样相间隔,将壶身装饰得富丽堂皇。此壶为典型的呀国中晚期器型,其最大特色是纹饰繁缛华美,这在同时代、同类型器物中较为少见,可知器主决非一般的小贵族。
六博四人俑(西汉)
最高者9.2厘米,最宽者9.7厘米。灵台县出土。四俑相向跪坐,身着汉代常见的高领长服。二人头顶盘挽发髻;二人以宽巾裹首,有的垂臂塌肩。有的袒胸露膊,似在伸手探取;有的屈腿斜身,默然抚膝静待。最为精彩有情趣的是四俑的面部表情,匠师艺心巧运,着意作细腻刻画:他们或喜笑颜开,或怒不可遏,或凝神沉思,或忧伤悲愁,生动地再现了博者对局交锋时全神贯注的情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智力游戏。汉代人最喜欢玩六博,汉代艺术作品有不少以六博为题材的。六博因投掷须用六枚"着"而得名,其具体玩法今已的传,只知分两人对局和四人对局两种,出土时有数枚长方柱形的象牙着,置于四俑面向的中心空间(有三枚完整者,余比拟已朽碎)。牙着与铜俑大小不成比例,应为当时六博之实用物。
轺车(东汉)
通长58厘米,宽41厘米,通高44厘米,武威雷台出土。双曲辕,连衡带轭、(车义),两高轮,重毂,各有辐条12支。车舆呈横长方形,舆前有坡式护档,舆后无栏。轼中部安装伞柄,柄端连托盘以承华盖。盖圆形,平撑而微弧。盖内面有12道撑痕,盖边沿有12个小穿孔,当是系结帷裳之用。两较悬幡,出土时其红色帖帷残迹尚可辨识。舆底亦有织物残迹,那是坐具的留存。由此可知,此车不仅冶铸工艺熟练精湛,其附饰与装潢也颇细致美观,完全是贵族生活用车的微型仿实。御者坐于伞柄之侧,头戴平顶翻边、后部尖突的帽子,穿交领服,双臂屈于胸前,作控辔姿态。驾辕马胸阔颈壮,圆臀细足,正张嘴嘶鸣。
主骑骏马(东汉)
高44厘米,长41.5厘米,武威市雷台出土。马首棱角分明,双目有神,鼻翼奋张,耳尖如削,昂首嘶鸣。颈长而粗壮,腿细而颈健,胸广臂圆,腕小蹄阔,尾作波浪形甩扬。右前足轻轻探伸,上躯干微微后仰,堪称气宇轩昂,形神非凡,双耳间饰有高耸的"雄胜"更点缀了骏马的英姿。马背悬铜鞯片(鞍辔已朽失),上有阴线刻划后施以彩绘的"天马行空"图案。在雷台汉墓所出青铜车马仪仗俑队的38匹马中,此马形体最为高大健美,造型最为生动传神,铸制最为规整精致。这是墓主人的主要坐骑,可视为汉代河西良种马的范样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