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青铜文化自战国以后迅速衰落,但原在青铜文化园囿中很不引人瞩目的一簇小花,却逆势而茂,灿然盛开,而且历久不凋,这便是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铜镜制作。其原因一是因为镜子可以"正衣冠,审体貌,美容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良友佳伴;二是因为镜背那块小小的平面为匠师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丰富多彩的纹饰构成一幅幅雅美精致的画面,令人怡情悦目,爱不释手。此外,由于铜镜能如实映照客观物体的形象,古人便认为它具有识别真伪、邪正、美恶的神秘性能,视之为通灵之物,于是它又成为驱妖辟邪之物。人们不仅喜欢铜镜,而且对它产生了敬畏之情,这便更加丰富了镜文化的内涵,提高了铜镜的身价。因此它是历代收藏家们搜求的对象。
在铜镜未发明以前,人们是用盆或盘盛水以照容的。甲骨、金文中均无"镜"字,只有"监"字,其形体即为人俯临器皿察视之状。最初只用陶器盛水,故监字初无金旁;后来有了青铜器,贵族们以铜为监,故盛水照容之监便写作"(钅监)".及至发明了铜镜,其功能已同水和器皿无关了,但人们还是习惯地以(钅监)称之。大约到汉代,字才因音围而被写作"镜"字。
我国铜镜始用于何时?《黄帝内经》谓:"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说黄帝时已能铸镜,人们都认为这是神话传说,不足信。七十年代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遗存中,出土了数面铜镜,与传说中黄帝铸镜的时代大体相当,说明我国的用镜历史的确十分悠久。从世界范围内看,较早便用铜镜的地区有西亚、埃及、希腊和罗马,时代大约也在公园前两千年左右。西方铜镜和中国铜镜一样,也以圆形为主,但使用方式却很不同:中国镜有背钮,可穿系悬挂或佩带;而西方镜有直柄,可以手持。由于西方很早便开始使用玻璃,故铜镜的历史较短;而且西方不太看重形制与纹饰,更不像中国镜那样,将每个时代的艺术风格乃至社会生活特色,都注入纹饰之中,形成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我们说,只有中国的铜镜,才堪称是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丛奇葩。
尽管我国用镜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但铜镜在社会上盛行却是在战国时代。战国镜一般都较轻巧,体薄而卷沿,背钮细小。有的以蟠纹螭纹为主题纹饰,有的在精细的地纹上浮雕山字纹、规矩纹等。有些战国镜面黑光如漆,历两千多年而不锈。据古书记载,是用水银作反光剂涂于镜面,再用细毛呢反复摩擦的结果,制镜工艺已相当成熟。至西汉,制镜业进入高峰期。镜体趋于厚重,出现了半球形钮。不仅种类繁多,纹饰华丽,而且盛行铸铭。铭文多为三、四、六、七言的韵语,内容大都为富贵长寿、多子多孙的吉祥话,也有表现男女相思之情者,具有深烈的文学品韵。值得特书一笔的是,汉代制镜业新创了一种卓绝的"透光"工艺:经过特殊处理的铜镜,当日光或灯光照射镜面时,反射出的光影能显示出镜背的花纹文字。外国人称这类镜为"魔镜".据说,英国和日本的学者曾对此作过长时期的研究,终不明其成因。建国后,我国物理学家受周恩来总理的嘱托,有关单位通力合作,经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是由于镜背纹饰凹凸处厚度不同,浇铸时凝固收缩产生微妙变化,形成一种铸造应力,研磨时便产生弹性形变,便镜面出现与镜背纹饰相应的微观曲率。这种曲率肉眼难以觉察,在反射光线时却能以明暗显其影像。
东汉至六朝,流行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的"四神"博局纹镜,又出现了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画面纹饰。镜钮多柿蒂形,蝙蝠形,铸铭风习继续延展。至唐代,制镜业达到鼎盛。不仅政府规定铜镜为"贡品",社会上还流行以铜镜作礼品互相馈赠的习俗。唐镜厚重坚实,且因含合金中锡的成分增大而使镜身洁白光亮,铸作也极精美,图案十分清晰,线棱分明。有圆形、菱形、八棱形、荷叶形、花卉形、直柄镜等多种形制,大者直径可达一尺二寸,且有镀金、贴银、嵌玉、镶贝等华贵工艺。常用纹饰有宝相花、串枝葡萄、十二生肖、鸟兽蜂蝶、人物故事等,吸收了不少域外文化因素;又因道教昌盛,神仙境界的题材也很多见。总之,唐镜的气魄、风格充分显示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升平,也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如瑞兽葡萄镜的纹饰,就是将波斯、拜占庭等地盛行的葡萄纹,和我国自西汉以来不断演化着的神兽图案融合在一起,被人们誉为欧、亚两大陆文明的生动凝结 .
北宋铜镜形制变化较多,菱花形、葵瓣形、亚字形、委角方形、直柄镜等均较流行。南宋以后,制镜业渐入衰落期。南宋镜注重实用,不尚纹饰,素背镜较多。金代镜受北宋风格影响较大,特爱以双鱼纹作饰。元、明、清多仿汉、唐纹样,已少有创新。乾隆时开始出现玻璃镜,并很快被广泛采用,取代了铜镜的地位。下面是甘肃出土的几种铜鉴。
双重星纹镜(齐家文化)
甘肃省出土。直径14.6厘米,边厚0.15厘米。
正圆形,厚拱形钮。背饰由两个同心圆将圆面分为三个区域:近钮内区素面无纹,中区为十三角星纹,外区为星角更大一些的十六角星纹,星角间空均饰以斜平行纹。饰背饰多角星纹及平行斜弦纹,乃齐家文化铜镜的一大特色。此镜制作已相当规整,图案清晰,是我国目前存世时代最早的铜镜之一。
摩羯戏珠镜(金)
临洮县北乡麻家坟出土。直径23.7厘米,边厚0.6厘米。
正圆形,半球形钮,背沿凸边。主题纹饰为同向环绕的两只摩羯鱼,头前各有一系带飘曳的宝珠。鱼为龙首鲤身,曲体长尾,前鲕平展,双翼如蝶,极具动态美。无背鳍和后鳍。以精致整齐的水曲纹为地,给戏珠的双摩羯作了和谐的衬托。摩羯是佛教故事中的神鱼,乃如来的化身;但其在我国民间的形象,却无疑受了华夏龙文化中"鱼龙变化"想象的影响。一摩羯身侧有极细微的铭文:"陕西西路监造使",并有花押。这更增加了此镜的珍贵。
尚方鸟兽博局镜(王莽新朝)
征集品。直径22.5厘米,边厚0.5厘米。
正圆形,镜面光洁。半球形钮,柿蒂纹钮座。座周饰成正方形排列的十二枚乳钉,乳钉间为阳文十二辰名,外以双线方格围界,构成西汉后期至新莽时代最盛行的博局图案。博局四方配置"四神"、"八极"和鸟兽。外区一周铸铭曰:"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徘徊名山采芝草。浮游天下遨四海经,寿如金石之天保兮!"镜背宽沿凸起,沿内周饰细密的据齿纹,外周饰云气纹。"尚方"为秦汉中央政储所高机构,专职掌管生产帝王宫廷所用器物。此镜纹饰富丽,工艺精湛,为"尚方镜"中的佳品。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