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时期铸造的汉字钱
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根据民族学的资料,古时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在互通有无时,是把自家多余的物品放在路上,自己躲到路边的树林草丛中。过路人看到这件物品,如果需要,就可拿走,而把自己所带的物品留下作为交换。待过路人走后,躲起来的人才走出来,把过路人留下的物品拿走。这就是最原始的交换,可见,这种交换既非等价交换,而且换来的东西也不一定是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后来人们经过长期摸索,选用了一些等价物,用以买卖各种物品。新石器时代是用远方来的或较难加工的物品做等价物,如龟、贝、绿松石珠、石贝、骨贝、玉石璧等,这就是原始的货币。从殷商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用金属铸造货币,如仿海贝的铜贝,仿农具(钅甫寸)铲的布币,仿刀削的刀币,仿纺锤的环钱以及蚁鼻钱等,可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外圆内方钱,文献记载创始于西周,但迄今所见实物多是战国的。后来,中国又发明、同时使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和银锭、铜元、银元等。总之,中国的货币历史悠久,质地、形制丰富多样,铸造技术和书法艺术又相当高,非常精美,在世界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甘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和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因而出土、收藏的货币非常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历代中央王朝的货币,这是最主要的;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货币,如齐家文化玉石璧、凉造新泉、西夏钱币、甘肃司钞等;三是丝绸之路货币、汉龟二体钱、突骑施钱、喀喇汗王朝钱币、察哈台银币等。下面择要介绍几种古币。
玉石璧
璧是中国古代的祭祀礼器和装饰品。但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墓葬中,却出土了几百件玉石璧,特别是在武威皇娘娘台,许多墓中都有,少者1块,多者83块;大小不等,最大的直径30厘米,相当厚重。看来这些璧已不仅是礼器和装饰品,而是财富的象征,很可能作为原始货币使用。因为与这些璧同时出土的,还有许多钻孔留下的玉石心和未完成的毛坯,说明这些璧是本地制造的。璧的形制是后来通行的圆钱和外圆内方钱的雏形,它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贝币、布币、刀币等难以比拟的,应视为重要的原始货币。
半两钱
半两钱始铸于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颁布货币改革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用于大额支付和赏赐;以半两钱为下币,作为日常交换等使用。半两钱重12铢(即半两),钱文也是"半两"二字;其他货币一律废除。在庆阳、平凉、天水、陇南等地出土了不少秦半两钱,有大中小三型。大型的直径3.3厘米以上(传世最大的达5厘米左右),重7克以上(传世最重的达25克);中型的直径2.5-3.2厘米,重4.5克左右;小型的直径2-2.4厘米,重3.8克左右。这些秦半两,钱文高挺浑厚,微带隐起。有的似垂针篆字,秀丽挺拔,制作精粗不一,留柄长短宽窄不同。西汉前期也铸行了几种半两钱,可能是土范铸造的,甘肃各地多有出土。有八铢半两,直径3.1厘米左右,重5.4克左右;有四铢半两,直径2.4厘米左右,重3克左右;有三铢半两,直径2.2厘米左右,重3克左右;而最小的榆荚半两,直径不到1厘米,重只有0.21克。汉半两的钱文字面比较平整。
半两钱是中国大统一后的第一种货币,它的出现,使春秋战国时期多种多样的货币形制得以统一,使方孔圆钱最终成为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主要币种。全国各种用同一种货币,这对于发展商品经济,巩固国家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因为甘肃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秦国建置郡县最早的地区之一,故甘肃是秦半两的重要流通地区。
五铢钱
公园前118年,汉武帝令郡国铸行五铢钱,实重五铢,钱文也是"五铢"二字。公元前115年又令京师钟官铸行赤侧五铢(以赤铜为郭,又叫赤仄钱、子绀钱)。公元前113年,禁止郡国铸钱,专由上林三官铸行标准的五铢钱,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重约4克,铸造精细,称为上林三官钱,并"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成为西汉惟一的合法货币。西汉末,王莽篡位,废五铢钱,铸行其他货币,但一些地方政汉仍行五铢钱;东汉又恢复用五铢钱;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也多用五铢钱;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开皇年间又铸行五铢钱,而且明令禁用其他钱币。综上所述,五铢钱是中国货币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货币,它大小轻重适中,使用方便;使用时间长达739年(公元前118年-公元前621年);又在半两钱的基础上完善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两面内、外都有郭,使这种中国特色的货币成熟化。
甘肃是中西交通孔道,国内外贸易繁荣;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已,而甘肃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所以流通出土的五铢钱很多,各个时期的都有。临洮、庆阳还出土有五铢钱铜范。同时,甘肃地区也铸行一些五铢钱,如王莽时,天水隗嚣政权行用四川公孙述的铁五铢;东汉初,光武帝采用陇西太守马援的建议,恢复铸行五铢钱;东汉末武都郡太守耿勋采铜铸钱;在多用布帛少用钱的十六国,北凉却铸行张轨五铢等。甘肃对五铢钱的长期使用、推行做出了贡献。今天,因五铢钱出土量大,故造假的不多。
凉造新泉
在甘肃武威和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都出土有一种文献没有记载的钱币,钱文为篆书"凉造新泉"四字。有两种类型:中型钱径2厘米左右,厚度0.1厘米,重1.7-2.3克;小型的钱径1.8厘米左右,厚度0.1厘米,重1.4克左右。对这种钱的铸造者及其年代两种不同说法--有前凉张轨后人说、新莽末年窦融说等。但都一致认为是凉州地区铸造的,这是甘肃对中国货币铸造的又一贡献。它对研究当时甘肃的商品经济也有重要价值。
开元通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了解决隋末以来货币的混乱状态,明令废除五铢钱和其他货币,铸行"开元通宝"钱,钱径2.4厘米,重约4克,又用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八分篆隶字,工整精美,很受欢迎。所以终唐之世,虽也铸行过其他钱币,但开元通宝铸行不断。后在五代十国时,后唐、南唐、闽国也铸行过。开元通宝钱的铸行是中国货币史上又一重大改革,它结束了先秦以来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历史,开创了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钱名的新纪元,此后一直通行了1300多年。这种钱币规定每枚钱重一钱,十枚重一两,从而结束了古代以铢、■作为称两单位的历史,开创了两以下十进位衡法的先河;另外还制定了铜钱的成色标准--铜83.33%,白蜡14.56%,黑锡2.11%,以及大小轻重标准,为后代效法。甘肃是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天下称富庶者无过陇右".所以出土有各个时期的开元通宝钱,为这一币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