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历史悠久,古称凉州,她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今天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武威文物古迹很多,武威文庙便是最着名的古迹。文庙坐落在武威城东南隅。据现存的明正统四年《凉州卫儒学记》碑记载: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年)。正统二年,朝廷命官、兵部右侍郎徐日希主持凉州事务期间,因见学校颓废,遂请命于朝,倡议修建学宫。徐日希倡议得到朝廷允许后,在地方各界人士的大力资助下,两年即告竣工。新建的儒学及文庙两组建筑。壮伟宏耀,堪称陇右学宫之冠。经过后来明代成化,清代顺治、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问的多次重修和扩建,文庙规模逐渐完整,形成了一组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现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自东向西由文昌宫、孔庙、儒学院三组建筑构成。整体布局匀称,结构严谨,单独建筑造型独特,风格迥异,是目前河西走廊,乃至甘肃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文庙东院,是以桂籍殿为主体的文昌宫建筑群,殿前依次为山门和天衢、云路二门、戏楼、牛公和刘公二祠,东西二庑;殿后为崇圣祠。
穿山门,过二门,即可进入文昌宫院。文昌宫桂籍殿,庑殿顶式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问,前有卷棚,后出抱厦三间。桂籍殿前宽大的拜台上,有单檐歇山顶式木牌楼一座,面宽三间;牌楼正反两面,是乾隆时期武威名人刘作垣题写的隶书匾额,正面"桂宫傅篆",绿底黄字,背面"月殿腾辉",黄底红字。
进入文昌宫桂籍殿,迎面便是一座高大宽阔的神龛,龛中原供奉文昌帝君神像,像已佚失。在神龛背面的墙上,是一幅绘制于明代的大型壁画,内容为文昌巡游图。
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奉的神祗,相传是玉帝派到人间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间禄籍的司禄,他手中有~支笔,点中谁的额头,谁便会金楞题名。
根据《明史》记载:文昌帝君姓张名亚子,居四川梓潼县北七曲山下。晋时入官,前秦苻坚攻陷蜀汉时战死。因其为官清廉,为之立庙,道家奉为神祗,命其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间禄籍。唐宋时称"文显王",元朝又加封"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故天下学校立祠祀奉。明清以来,崇儒、尊孔、敬文昌的风气大盛,各地修文庙必设文昌宫。
桂籍殿神龛后的壁画,高2.8米,宽4·1米。画中人物形象与传说中的文昌帝君极为吻合:骑~匹马面、骡身、牛蹄、骡尾的"白特",后面紧随身背文书、印鉴等物的两个书童。画面色彩古朴典雅,线条自然流畅,人物造型生动,是一幅难得的明代壁画。
传说文昌帝君常骑"白特"巡游天下考场,严肃考风,为国家遴才选俊。他身后的两个书童,一日天聋,一日地哑。清人褚人获所撰的《坚瓠集》中记载:"文昌帝君从者日天聋、地哑,盖帝君不欲人之聪明尽用,故假聋哑以寓言。夫天地岂可聋哑哉?''按文昌为人,取天聋地哑为书童,本意是为了"上不泄露天机,下不徇私舞弊",公正之心由此可鉴。
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比较重视教育,学风日盛,而武威文庙又有"陇右学宫之冠"的美誉,学风之盛,甲于秦陇,人才之多,不胜枚举,真可谓人杰地灵。桂籍殿下悬挂的四十多块清代至民国年间的木质匾额,文辞优美,书法俊逸,雕刻精良,保存完整,堪称西北之最,是武威古代文明的真实写照。
戏楼与桂籍殿同在一条中轴线上。歇山顶式重楼建筑,面宽两间,进深两间,周有回廊。与宽阔、雄伟的文昌宫桂籍殿相比,它显得秀丽婀娜。 桂籍殿左右有刘作垣、牛鉴二公祠堂。
刘作垣,字星五,武威县刘官寨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曾任安徽舒城县知县,泗州知州。罢官归里后,先后在肃州书院、凉州书院任…长。刘公为官公正廉明,勤于职守,有"玻璃刘公"之美誉;为师勤奋严谨,深受乡里爱戴。桂籍殿月台上的牌楼匾额,即是刘公手笔,隶书匾额端庄、道媚。 牛鉴,字镜堂,号雪樵,武威城关镇人。嘉庆十九年进士,先后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国史馆纂修。道光年间,因才识过人深得皇帝信任和重用。任河南巡抚期间,他着手办了四件大事:整顿吏治,赈灾救贫,治理水患,兴办教育。后任两江总督。
牛鉴写得一手好字。武威保存的牛鉴墨迹很多,其中以小楷碑刻最佳。
文庙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棂星门、戟门,后有尊经阁,左右置东西二庑及乡贤名宦等丰司。 大成殿建在两米多高的台基上,歇tlI顶式,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周围绕廊,檐下施二翘五踩斗拱,拱出翘较长,而且粗大,尚保持宋元风貌。
大成殿是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孑L子画像、牌位和每年例行祭孔的地方。 大成殿宽大的拜台下,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孔子铜像,是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院长于1998年无偿捐赠的。铜雕孔子像集儒雅与威猛之气于一身,高大威严,腰佩宝剑,头束方巾,昂然挺立。
尊经阁是整个文庙建筑中最为高大的一组重楼建筑,台基高3米,j层重檐歇山顶式,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周有绕廊,廊柱间的排列呈典型的清式矩形排列法。三层重檐的翘角上悬有风铃,微风吹过,铃声丁当,既驱走了在檐下做巢破坏建筑的鸟鹊,又为肃穆庄严的古建筑群增添了几分轻松活泼的气息。 棂星门是一组木构四柱≯间的牌楼式建筑,当心间歇山顶,两次间庑殿顶,柱出头,柱头雕成狮子状作冲天式,建筑风格独特,在我国众多的木牌楼中很少见。柱之间施额枋,檐下三翘七踩斗拱,当心间走马板上,正面书写"棂星门",背面"太和元气",字体圆润丰满,遒劲有力。 棂星门前有泮池,据《郑笺》载:泮即学宫,泮水为学宫前的水池,状如半月形。泮池之建,是为烘托池上之状元桥。池中之水可浇灌树株,使之免遭枯萎。
棂星门正南方,是一道百多米长的高大的影壁。影壁是古代庭院中的附属建筑,设在门外正对大门处,是隔离院内外的屏障,又是区别院主人身份,显示荣华与富贵的一种标志。因影壁所处位置重要,所以修建者在用料、造型、结构等方面都非常讲究。 文庙影壁宽阔、高大,壁身内外均涂赭红色,周边则是一色水磨青砖,外观古朴、凝重、典雅且醒目,内部则与庄严肃穆的古建筑群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与文庙古建筑相映成辉的还有明清时期的苍松翠柏,古柏参天,肃穆幽雅,巍峨壮观。当我们漫游期间,喜见雕梁画栋、重檐飞峙、松柏掩影、槐影扑地和乐听鸟语花香、铃声丁当之时,确实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