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人们乘羊皮筏子在雁滩大桥西南河道一带
雁滩地处兰州市东郊,原是城关区的一个乡。滚滚东流的黄河从金城关峡谷穿过只有两百多米宽的河槽之后,河面逐渐拓宽,到东岗镇附近一段,河面竟宽达两三公里,由于河面突然开阔,流速急剧减缓,河水中堆积的大量泥沙堆积在这里,长年累月,便形成大小不等,互不相连的18块河心滩地。前人依据各滩居民的姓氏、方位及大小等,分别给它们取名为:段家滩、傅家滩、均家滩、宋家滩、李家滩、张家滩、苏家滩、杨家滩、刘家大滩、刘家小滩、大雁滩、小雁滩、南面滩、北面滩、骆驼滩、旧时统称为“十八家东滩”.
据方志记载,明代以前,这里是芦荻丛生、大雁集散的中心。从明末开始,才陆续有人上滩定居。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滩只有800多户人家,主要种植小麦和烟叶,同时间种蔬菜。
总面积14.5平方公里雁滩,旧时有四条主要河道即北河、南河、中河、沙洼河纵横穿流。雁滩四面环水,但耕地都靠天车(水车)提灌,遇到大旱年景,水位下降,农田得不到灌溉,碰到黄河暴涨,则农田房舍被水淹没。“河水闹水灾,天旱地裂开,对河泪汪汪,逃荒当乞丐”,旧时对旧雁滩农民生活的真是写照。
兰州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雁滩的水利开发建设。1957年,雁滩高级农业社张苏滩大队首先闸住了横贯南北的沙洼河。进入20世纪60年代,雁滩各大队组建“公社河坝专业队”,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从滩西、滩北到滩东,筑起了一道高5米、宽6米、长9000多米的环滩大坝,将穿越滩南和滩中的南河和中河拦腰切断,使这两股河水集中向北河流去,把18家滩连成一片。1964年“农业学大寨”以来至1979年,先后闸河4条,与河争地5627亩,其中宜耕面积3577亩。
在如此大规模的黄河河道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因为违背客观规律而造成损失的情况。比如,原南河滩数百亩“高坝良田”因取土变成了“低坝田”,随着地下水位的相对上升被盐碱化,不能耕种;特别是南河渠道变窄后,进水口淤塞,黄河进水量减少,城市污水大量排入,致使南河沿岸的张苏滩、均家滩、南面滩、骆驼滩大面积高坝良田严重污染,南河抽水机泵站全部停用,改为打机井引地下水灌溉,沿途其他各村和皋兰山农林灌溉不得不使用南河道中的污水。
历史上的雁滩“南河古道”河面之宽,与今天的中山桥段河面宽度不相上下,两岸田园风光,景致美好,生态和谐。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南河道的环境出现了变化,因断水造田,南河道出现了断流,活水变成了死水。随着改革开放,南河道沿线又出现了开发热潮,特别是各种大规模市场的建成,使南河道两边的居民迅速增加,在河道边也出现了各种小作坊和自发形成的市场,以及村民随意搭建的厕所,以及为数众多的废品收购站,再加上周围居民肆无忌惮地将各种垃圾倒入河道中,城市污水也直接排入河道,粗略统计,沿线排污口达九十多个,最大管径1.2米。由于河道水流不畅,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蝇肆虐,这里一度成为人们随意丢弃垃圾、排放污水,甚至大小便的地方。最终,南河道变成了脏、乱、差,环境恶劣的臭水沟,市民戏称为“龙须沟”.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引起了周边居民的强烈不满,社会各界为之担忧。1989年,在兰州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刘海彦、陈湘清等代表再次呼吁尽快疏通南河道。社会的呼声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治理南河道工作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20世纪90年代初,兰州市开始度雁滩南河道进行治理,城关区也参与了此项工作。1988年-1991年由兰州市城建设计院完成南河道疏浚工程勘测、设计方案;1992年-1993年完成雁滩公园和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两段河道衬砌,共1840米;1994年-1996年,根据《雁滩南河道临时疏浚工程施工图》完成南河道全线清淤和进水口处黄河河滩疏浚;1996年10月19日南河道正式通水,期间,兰州高新开发区管委会也投资完成了其辖区内北半幅河道的块石衬砌,不见成效;2000年冬季完成渠首拓建工程处于停滞状态。1999年-2004年的6年时间里,人为因素与黄河流量逐年减少,促成黄河南岸涨滩,改变河水流向,南河道进水口已逐渐无水可取,南河道环境再度趋于恶化。城关区政协常委张兰芳等再次对治理南河道和周边环境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南河道的历史在2005年出现了新的转折。这年上半年,南河道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对此,市政府决定投资12亿元,通过8大工程,历时3至5年时间,对南河道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南河道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河两岸三维流,四区八园十六景。”.
所谓“一河”即南河,“两岸”即河道南北两岸;“三维流”即城市流、水文流、生态流。“四区”,即文化旅游观光区、旅游健身休闲去、生态文化教育区、情趣空间戏水区;“八园”即水车博览园、南湖公园、体育公园、由春夏秋冬园整合而成的读者公园,湿地公园、双拥共建公园、东大门入口广场公园、古城坪望河楼公园。“十六景”即南湖凝翠、柳林含烟、芦提飘絮、怀古幽思、水景沁音、南河晚渡、平沙落雁、雁荡南河、轻舟逍游、渡口掠影、墩台烽烟、祖师遗址、斧劈桑园、绚烂彩陶、游子望河、水车古韵等。
从规划设计来看,南河道将成为继黄河风情线之后的第二条风情线,这条风情线的基本特征是“通、流、绿、美”.通,即渠道通、生态廊通;流,即河水渠中流、污水管中流、生物廊中流;绿,即提绿、岸绿、环境绿;美,即悠、静、雅、趣;景观美、文化美、生态美。南河曾经有过的“鸟语花香绿映红,蝉鸣莺啼目昆虫”的那一天将不再遥远。
2005年,兰州市及城关区开始治理南河道。经过疏浚,昔日的臭水沟已变了样,河道两岸垃圾不见了,违章建筑拆了,南河道变得通透了。2006年8月16日,南河道全线通水。沿河市民为之欢呼,奔走相告,纷纷前往观看黄河水缓缓流过南河道的景观。至此,黄河水再次流进了本应属于它的南河道。
2006年9月1日,兰州市投资4亿元的雁滩南河道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建设项目包括引水防洪、污水截流、道路桥梁三大工程。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九十多条排污管道将全部截流,并入统一的排污管线;今后南河道全线不会再有污水乱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