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是考古学上继红铜时代之后的一个时代。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较红铜的熔点低、硬度高,便于铸造。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我国在商代(公元前16到前11世纪)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至西周、东周,青铜器的铸造更为普及,其类型有工具、兵器、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装饰品等,形制多样,纹饰精丽,其铭文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资料。学术界将沿长城地带出土的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青铜器称为北方式青铜器。北方式青铜器的时间范畴早可以到商代,甚至更早,晚到北魏时期。这类青铜器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类型上有铸雕动物雕塑以及便于游牧时携带的炊事容器、青铜短剑、短刀等器物。
甘肃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之一,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东到子午岭,西到玉门均出土有北方式青铜器。
甘肃是齐家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临夏、武威等地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均有青铜小刀出土,这类铜刀是北方式青铜器中短剑的雏形。如1977年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长13厘米,刃部略凹,单范铸成的青铜刀;1959年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一件长条形弧刃,前端宽平而斜,后端向内凹入的铜刀;1976年临夏莲花魏家台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背部镶骨的铜刀。近年甘肃省博物馆在临夏、广河等地征集了一批春秋时期的青铜饰件,有小型牦牛、野羊等,为我们更深入探讨齐家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的青铜兵器与北方式青铜器也有联系。铜人头戟的刺部浮雕一人的脸部,深目高鼻,显得凶猛剽悍。虎纹青铜铖则在刃部浮雕一猛虎。最值得注意的是一柄带鞘青铜短剑。长约20厘米,鞘身透雕一人头蛇身图案,人头呈三角形,眼、嘴小巧,面部平直,盘曲的蛇身构成透雕的鞘身,制作的十分精致。类似的器物在北京西周墓葬,河南辉县西周墓葬有出土。
春秋战国及两汉时期,北方式青铜器的内涵及铸造工艺得到发展,透雕或平面上浅浮雕的动物饰牌占了相当的比例,如面上浅浮雕驴纹、马纹的圆形饰牌、透雕双马、双驼、双驴的方形饰牌等。另外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现象的新的器物类型也出现了。下面我们精选部分甘肃出土的珍品作一介绍。
一、鹰头形青铜权仗首
春秋战国时期器物,高5厘米,永登榆树沟沙井文化遗址出土,鹰尖喙,圆眼,显得凶猛异常。这类极首器在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和青海湟源卡约文化遗址有出土,前者出土的是一件雕铸有四羊头的手雷状带銎仗首。
鹰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崇奉的禽,以鹰为主题的图案的文物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战国时期墓和陕北地区墓葬有出土。这个鹰头形仗首器是当时“王权神授”思想和观念的反映,部族首领手执杆头有鹰首的器物以象征权威和神圣不可侵犯。
二、透雕双马咬斗青铜方形饰牌
战国到西汉时期器物,长7厘米,宽3厘米,定西葛家岔出土。边饰不规则弯曲形,框内左马咬住右马后脖颈,右马口含左马右前腿,构造简洁,图案生动。类似的饰牌在民勤县等地也有出土。上古时期,人类对马的驯养和使用对发展交通,扩大交往发挥了作用。临夏出土的双鹿饰牌、民勤出土的双驼饰牌,在工艺上与定西发现的这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类器物原可能是附着于革带或马具上起装饰作用的。
以虎为题材的器物,在北方式青铜器中也多见,其上浮雕的或透雕的老虎表现手法不一,但均虎虎有生气,威猛中不失可爱。
三、浮雕五龙斗虎铜饰牌
时代为战国时期,庆阳地区博物馆收藏,1984年出土于西峰市塌头村。整体近似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3厘米。周沿向背微折,面凸起,虎向左,尾上有细刻线条,以示毛。尾卷于背,口叼蛟龙。五条蛟龙一条被虎口咬住外,其余四条背卷虎身。右侧近沿处有一喙状凸钮,背凹,左有竖向桥钮。原可能钉扣在革带或其他器物上。
四、虎噬牦牛透雕铜带钩
战国时代器物,华池县出土,长方形,钩似鸭首状。正面镂雕虎牛争斗图,虎口紧咬住牦牛颈部,牦牛一角刺入虎肩胛背,一角被虎前爪抓住,牛头将触地,舌从嘴角向后吐出,大尾微翘。牛腹部长毛,弯曲下垂。虎身修长,尾向下,造型生动,形态逼真。
以虎与其他动物搏斗的题材的带饰和牌饰在辽宁、内蒙古、河北、宁夏、青海、陕西均有出土。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匈奴墓出土两件图案为猛虎与野猪咬斗的饰牌,猛虎前肢卧地下,张口咬住野猪后腿,野猪张嘴咬住虎的后腿,虎的后肢作反转状。宁夏同心倒墩匈奴墓出土有透雕虎食羊图案的饰牌。
春秋时期的中原诸侯国,对虎也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嗜好,如礼县秦先公墓出土有锤(钅世木)做成的金虎,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中出土有虎形带銎器物座。以虎为题材器物的大量出现,说明魏晋以前,在我国北方地区,虎是常见的动物,那个时代的北方大地,林木茂盛,植被丰富,环境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能工巧匠的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题材。
北方式青铜器中还有一些容器,有壶、(钅复)等,其中尤以(钅复)具有代表性。甘肃省博物馆征集收藏的双耳垂麟纹铜(钅复),高约30厘米,双立耳,喇叭形圈足。类似的器物在我省张掖、秦安等地有出土。从时代上说,垂麟纹铜(钅复)在春秋早期,其上的垂麟纹,又称环带纹,在礼县秦先公墓出土的铜鼎及其他器物上常见。张掖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为船形,时代在战国时期,秦安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个为素面立耳,时代属北魏早期。这件器物的发现,说明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某些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甘肃出土北方式青铜器的几个特点。首先,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除陇南、甘南两地州外,其他地区几乎都有出土。这说明古代生活在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如戎、羌、氐、月氏、乌孙、匈奴、鲜卑等在文化上有相互交流,汉族传统的农业文明与少数民族的畜牧业文明也有交流和融合。从时代上说,从齐家文化开始,一直到北魏早期,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少数民族对甘肃开发做出的贡献。其次,北方式青铜器无繁缛纹饰,雕铸技法也较简单,但工艺拙朴,简略而不失浑厚。最后,北方青铜器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少数民族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创造的艺术品,短剑,既防守凶犯野兽侵袭,又可随身携带宰牧割皮。饰牌上出现的动物如马、虎、鹰、鹿、骆驼、羊、牦牛、野猪等等都是草原或生活区域常见的动物,自然受到关注,并在艺术品中表现出来。
据《陇上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