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寺,酒泉郡,观音山,这三个名字就这样连在一起。
历史上的金佛寺是“先有寺而后筑堡”.这里的佛教寺院,大多兴建于唐、宋时期。而到了明朝时,由于西部边塞战乱不息,为巩固边防,朝庭令肃州卫在此争占要地修筑城堡,即以寺名称之为金佛寺堡。至20世纪50年代初,金佛寺堡仍是一座建筑完备的古堡。
现在“百年古镇”采访组兴冲冲赶去,访竭这个负盛名的佛教圣地,却失望了。哪个传说中巍峨壮观的金佛寺堡已不见踪影了。
“淘金客”捐钱修寺庙
2013年6月29日,我们从清水镇途径祁连山脚下的沿山路,来到金佛寺镇。
据《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唐朝时,山内已有多处金矿,酒泉地方官府亦向朝廷交纳黄金。
今年76岁的观山口村老支书薛长恩,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对于金佛寺一带的历史变迁,薛长恩从父辈们那里有一些了解。他说,从金佛寺以南祁连山的观音山口入山,沿观山河谷,翻越祁连山,可进入青海。山谷中有许多天然形成的桥,下面是纵深的河谷,而地面连接未被冲毁,可以供人畜行走通过,人们称之为“天生桥”.众多商人经观音山口入山翻越祁连山,前往青海、西藏,或者更远的地方。
大河谷中有黄金。每到春夏之际,农民成群结队进山淘金。官府鼓励民间淘金并从中收取税金,使得淘金业在这一带逐年兴旺。老人回忆,“我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经常进山打柴,南山里有很多山洞,是淘金的人挖掘的!”
淘金人能从山里挖出大金块,于是有人提出淘金客捐献金银修建佛寺,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人们纷纷捐金献银。
薛长恩老人讲一个传说:在佛寺筹建的时候,当地一位老人早晨出门时,忽然发现远处一位身着黄衣的神人在慢慢走动,他觉得奇怪便悄悄跟踪察看。走着走着,看到神人突然站住不动,老人细看发现是一尊金色的佛身,刹那间金光耀眼,瞬间即失。老人惊奇,告之别人,于是,准备修建佛寺的人们,就决定在神佛消失之处建寺塑佛像。
关于这个传说,在《重修肃志新志》里也有记载:金佛从山口步至此处,见人而止,遂修寺。由于此处修建的寺院,将所塑释迦牟尼大佛,用沙金铸成佛心,又以泥金妆饰佛身,大佛金光闪闪,人们遂将此寺称名为金佛寺。从此,淘金客和过往商人及周边居民,络绎不绝来寺叩拜金佛,使金佛寺香火鼎盛,闻名遐迩。金佛寺成了重要的交通要道和经往观音山入山的重要门户。
明初筑堡固边防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下令对西北边陲重镇酒泉行扩建,城址扩大一倍。并令肃州卫在交通或争战要地修筑城堡,地处交通要冲的金佛寺也被确定建立城堡,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完工。
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金佛寺堡,设在近山极冲中地,土城周围二百四十丈,东至镇夷所属清水堡五十里,南至临山一十五里,北至井田庄四十里,西至洪水坝河六十里。”
酒泉中学历史老师何端中介绍,其实,由于常年战乱,早年所建的金佛寺已毁于战火,但它在当地的影响却比较深远,加之新建的城堡金佛寺遗址的南侧,所以这个城堡被命名为金佛寺堡,金佛寺的声名得以延续。
“金佛寺堡建立初期,以屯兵为主,除步兵外还配有骑兵。”何端中介绍说,同治年间战乱,不仅城堡被毁,很多庙宇也被破坏。光绪年间,对金佛寺堡进行了维修扩建,形成了一座比较完善的军事城堡,和以金佛寺为中心的庙宇群,同时金佛寺堡也成了酒泉沿山地区的经济贸易中心。
清代顺治、康熙、嘉庆年间,均维修补建过金佛寺堡城头及周围庙宇,整修改建了防御设施,使该城堡更加牢固,为保卫肃州,维护地方治安做出巨大贡献。
据金佛寺镇文化站老站长段志荣介绍,金佛寺堡作为古丝绸之路上南线的一个重要驿站,文化、经济历来比较繁荣。解放初,金佛寺堡为河西区人民政府驻地,其后区、乡、公社政府一直设在这里,1986年2月改为金佛寺镇。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金佛寺堡仍是一座完成的城堡,城头庙宇林立,堡外古刹环抱,城堡东南角还建有一座三层的魁星楼。其后,古堡被逐年拆毁,到20世纪70年代,金佛寺堡已不复存在。但金佛寺地名一直未改,沿用至今。”段志荣说,现在镇政府所在的那一片地方,就是当时金佛寺的所在地,也是后来金佛寺堡的中心位置。
古堡遗存“魁星楼”
今日金佛寺镇,只留有位于镇政府右侧复建的魁星楼。
魁星楼建于明末清初,坐南面北,总高3层,建筑精美。一楼正中雕塑魁星神像一尊,身着盔甲,面北而立,身高约2米,彩绘金身,威武雄壮,令人敬仰。一楼内有木梯可上二层,一二层楼有木地板隔板(二三两层无隔板,内无塑像),四面墙壁布满壁画。
金佛寺镇文化站老站长段志荣介绍,金佛寺堡城头及周围的庙宇从1952年开始先后拆毁,唯独魁星楼得以幸存。那是因为农业合作社初期,金佛寺乡在魁星楼悬挂了一口大钟,由几家商户轮流敲钟,促使社员们集体定时出工。由于钟声洪亮,传播较远,相邻的两个乡的社员也以为上下工的信号。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用途,魁星楼才在拆庙高潮中幸免遇难……
2002年,当地企业家出资,在遗留的土墩台上建起了新二层起脊古建式魁星楼楼阁。2005年,又在楼阁中雕塑了魁星神像,使魁星楼得以完善。
在金佛寺镇文化站负责人的陪同下,我们沿着侧面的楼梯,登上了魁星楼,一尊“举其斗而起其足”的魁星神像立于正中,他眦目龇牙,一足直立,一足后踢,一手捧斗,一手搦笔……看起来形貌十分狞厉可怕,但用“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来形容这尊神像实不为过。
金佛寺的魁星再次“浴火重生”,成为当地人们愉悦心灵、抚慰梦想的又一胜景。许多勤奋读书准备迎考的学生,或参加其他各种考试的成年人,虽不迷信,但愿意一拜,以放松紧张的情绪。
金佛寺堡的晋商
“许多酒泉人,都称自己的先辈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这并非无稽之谈,而是与明初大规模的移民有关。”酒泉中学历史老师何端中介绍,洪武27年(1394年)11月置肃州卫,沿黑河修筑边墙。同时先后置13卫所,驻守重兵,大兴屯田,居民主要来自屯兵及其家属。肃州卫做为甘肃镇(军区)的一个中心,自然有大量外来移民,而来自山西的移民不在少数。
到了清朝后期,山西商人(晋商)在酒泉开设大型商号。金佛寺周围也有很多晋商来到此地经商做买卖。他们都是小本买卖起家,有的做货郎,有的摆地摊,有的开小店,大都卖些日常生活用品。慢慢地在金佛寺站稳的脚跟,开启了商号。其中,双盛源、任盛和都是在当时比较有名气的商号。
民国建立之后,当地的晋商发起,动员民众捐款,在金佛寺堡内的西侧空闲之地建起了一座小学。这就是最早建立的金佛寺小学。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些老一辈晋商在金佛寺先后去世,所剩几位老晋商,也因思念故乡,先后迁回山西老家。据我们了解,这些晋商的后辈,有的仍在酒泉地区生活,有的也已迁回山西。我们试图寻找那些晋商的后代,但由于时间紧张加之难度较大,无奈只好放弃。
从涝池水到自来水
金佛寺在酒泉属于典型的沿山地带,人们饮水都靠的是涝池(又叫涝坝),是将河水引流积蓄于池中,以供人畜饮用。这种情况在当地延续了数百年时间。
“饮用涝池水,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卫生。尤其到了冬季,涝池结冰,人们只能冰面上凿孔曲水,有时候冰层很厚,半天就凿不开。再加上,各家各户都有牛、马、驴、骡,也要来涝池饮水,喝足水的家畜站在冰面上撒尿、拉屎,很快冰层上到处都是粪便。到了春天,冰层溶化的时候,粪便溶入水中,沉到涝池底部,水的颜色会变得乌黄乌黄,味道也很怪,但是没有办法,人们还是的吃,还是得靠涝池水生活……”祖辈们的饮水情况,76岁的薛长恩依然记忆犹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很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当地人饮用涝迟水的历史一去不返。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下大力气开展饮水安全工程,努力促进自来水入户。到2008年,当地建成了丰乐河、观山河、红山河三座自来水厂,使得当地村民家家通上了自来水。
饮水习惯的改变,是当地人生活状况改善的缩影。金佛寺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以前金佛寺人都是以农业为主,但种的粮食却不够吃。近年来,镇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制种、养殖、劳务输出三大支柱产业。其中,玉米、花卉等制种作物的推广,不仅增加的农民的收入,还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种植习惯。
金佛寺镇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2012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5.64亿元,人均纯收入8885元。
古堡新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金佛寺人历史上就有靠山吃山的传统,这一点当地人以前在南山淘金就是很好的佐证。如今,金佛寺人又打起了祁连山的“主意”,这次不是黄金,而是祁连山上的“矿泉水”.
在2013年6月举行的第19届兰洽会上,金佛寺人签回来一个大单:那就是祁连冰川国际矿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此项目由肃州区政府与甘肃西北资源开发利用公司成功签约,目前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动工建设。金佛寺镇纪委书记张仲刚介绍,祁连山冰川矿泉水的补给水源来自于祁连山主峰素珠链冰川,其主峰海拔5547米,出水泉口海拔3250米,属于断裂上升泉。
据国家地震局有关权威部门检测,这两眼泉喷出的泉水水龄均在7000年以上。属于锶型冰川矿泉水,达到国内和国际矿泉水标准,具有低钠、低温、低矿化度和天然弱碱性的特点。
张仲刚介绍,祁连冰川国际矿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工程一是投资2亿多元建造25公里的引水管道,将海拔3250米的泉水引向金佛寺镇旁的冰川矿泉产业集群地;二是投资4亿元打造一座示范性的标准化厂区。在实施一期工程的同时,用以商招商的形式,引进10家国内外着名品牌企业入驻产业基地联手开发这一宝贵资源。同时,项目还规划设计了冰川文化产业园区,包括冰川国际论坛和会展中心、冰川博物馆。该园区建成后将为全球冰川科学研究、生命科学研究、生态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生物研究等领域的科学家,提供研讨、学术交流及科研的场所。
从昔日没水喝,到如今的“卖水”,这一刻,金佛寺人等的太久,但对他们来说这不是千年等一回的结局,而仅仅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过去靠淘金出名的金佛寺镇,将走上靠“卖矿泉水”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