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一提到“儒”就会想到孔子。其实,“儒”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像大(人形)沐浴斋戒敬神的形状。早在古代原始宗教中,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须先进行斋戒沐浴活动,以表示诚敬之意,因此也是“濡”的初文。到了金文时期,甲骨文字形讹变为“需”,后来因为“需”又有别的专指之意,被借为需要的意思。因此,最早“需”、“儒”、“濡”实为一字。在需的基础上加水字旁变为“濡”,表示沐浴的意思。另外,加人字旁变为“儒”,成为司礼者的专名。小篆沿袭金文的变形,隶书、楷书在构形原理上沿袭小篆。
《汉书·艺文志》中说儒者之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又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又杨雄《法言·君子》讲:“通天地之人曰儒”.由此得知,儒最早是一种术士,专门服务于贵族阶级,从事巫祝、占卜、治丧、祭祀、祈祷等活动的司礼者或知识分子。据记载,在商代主要从事占卜和治丧;到了周代,有一批兼通礼乐,以传授知识、教化人群为主要职责的人,他们被称之为儒,在当时文化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任务据《周礼·天官·太宰》中记载:“儒以道得民”.然而,对于儒这一派系,最早并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社会比较混乱,贵族阶级面临瓦解,儒士们居无定所,他们多半又是饱读诗书的人。因此,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儒的发展取向也区别开来。
到了春秋末年,孔子时有 “君子儒”与“小人儒”之别。孔子在《论语》中告诉他的弟子:“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孔子主张君子儒,同时他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继承周代的事业,创立私学,授徒讲学。另外,那些以治丧、祭祀、相礼为生计的儒者被称之为小人儒。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相继兴起,其中以儒家为首(西汉学者刘歆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自孔子去世之后,儒家自身也产生不同学说观点,随之形成“儒家八派”,其中以孟子和荀子两派最为代表。之后也是在孔子死后的某个时期,所有的儒者也不再有君子儒与小人儒之分,或由师承、或由私淑、或由依附,都奉孔子为宗师,孔子也成了儒家的创始人。儒家真正有地位是在汉代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主流,与佛、道共同组建中国核心思想文化。
儒家作为主流文化,其思想核心为提倡“仁爱”、“克己复礼”、“舍生取义”等,注重“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以及“八目”的个人修养。“谈笑有鸿儒”的儒者也成为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也表现出社会之所需的特征。中华千年以来,也正是在儒家的思想主导下,维护着中国社会秩序,传承着中华文脉。
据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