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寺
天水自古以来是西部的重镇,今天也是陇上首屈一指的历史文化名城。
天水东接关中、南控巴蜀,气候温润,物产丰饶。传说女娲、伏羲和黄帝,都出生或曾活动于天水一带。夏商之际,天水属九州之一的雍州。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天水郡,其名源于"天河注水"的传说。《水经注》载: "上邦北城中有湖,水有门龙出,风雨随之",故汉武帝改为天水郡。按《秦州记》称,"郡前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三国曹魏始置秦州。故在历史上,曾有上邦、成纪、秦州、天水等名称,历来为州、郡、府、道、路等行政区的治所。现为地级市,辖有秦城、北道二区和秦安、甘谷、武山、张家川、漳县五县。
天水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遗留下了汉隗嚣宫、街亭古战场、汉忠烈纪将军祠、飞将军李广和汉营平候赵充国墓、诸葛军垒等古迹。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天水又为沿途要邑,号称四通八达的"千秋聚散地".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乘马驭驼陶俑,形象地反映了中外交流的盛况。数千年来,人文蔚起,处处名胜。《秦州志》载称秦州有十景:伏羲卦台、诸葛军垒、天水灵源、东柯草堂、玉泉仙洞、南山古柏、麦积烟雨、石门夜月、净土松涛、渭水秋声。今天,天水地区列入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石窟寺、古建筑、古墓葬等达110多处,其中最有名的有由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风景点组成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伏羲庙、南郭寺、武山水帘洞、甘谷大像山、秦安大地湾、北道玉泉观等。正因如此,1988年,天水市-被列为甘肃省第一批文化名城,现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灿烂的文化,珍贵的文物,现在,天水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游客。
本文重点介绍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武山水帘洞石窟群、甘谷大像山。
伏羲庙
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建,后经嘉靖二年(1523年)、嘉靖十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五年(1740年)、嘉庆十一年(1806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等年间的多次修葺,才形成如今一组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整肃宏伟,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
伏羲庙又名太昊宫,俗名人宗庙,是为纪念人文始祖伏羲而修建的。 伏羲庙建设的特点是高大宏伟,巍峨壮观。庙门前有一牌坊,矗立在台基上。过前院,进仪门,主体建筑太极殿坐落于中院的月台上。面阔7间,进深5间,通高36.7米。庙堂正中有手持八卦的伏羲氏泥塑彩绘像。太极殿后有先天殿,面阔之间,进深4间,内塑神农氏像。侧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庙东北有池,跨池有桥,池畔有亭,名"见易"亭。亭殿间生长古柏37株,年岁在400年以上,苍劲挺拔,造成肃穆古朴的气质。庙西有"来鹤亭",相传曾有白鹤翔来栖息。
相传古时伏羲氏、神农氏部落生息在渭水流域的天水一带。上古时,洪水淹没大地,只剩伏羲、女娲二人。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兄妹配偶,繁衍后裔。这个区域的人们,原奉蛇为图腾,出土的彩陶有蛇状图案,从石刻、砖雕、壁画上可见伏羲人首蛇身的图像。伏羲氏观天地之象,创造历法、八卦、文字,从事渔猎农牧生产。在天水市西北的渭河之滨,有座圭t-台山,传为伏羲创造八卦的遗址。
据传正月十六日是伏羲的诞辰日。是日凌晨,庙内八卦、柏树发出雷鸣之声,伏羲派喜神给人们消灾灭灾,根除百病,倘若那一株树落叶最多,即是喜神树。因而,男女老少,倾城而出,成群结队祭祀伏羲,并在喜神树下祈求康宁。这个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但却表现人们对人文始祖伏羲的尊爱。
伏羲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整的伏羲庙,已焕然一新。现在,这座宏伟的古建筑,既是人们参观游览的胜地,又是专家、学者研究古建筑的重要资料。
南郭寺
位于天水市城南三四里的慧音山坳,俗称南山寺,又叫妙胜院,背负幽林,前临藉水,占地面积8164平方米。南郭寺建寺历史悠久,具体年代不详。这里风景优美,古树参天,汉柏唐槐,自古被列为"秦州十景"之一,誉为"南山古柏".
乾元二年(759年),在"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的时节,48岁的"诗圣"杜甫,辞别亲朋,携眷来到秦州。杜甫流寓期间,曾游览了南郭寺,留下了有名的诗篇:"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南郭寺因杜甫的诗篇咏颂而一举成名。
南郭寺建寺的具体年代虽不详,但可肯定唐时此寺已初具规模。宋元明各代均有扩建,现存建筑是经清顺治、乾隆、光绪几代修葺和增建的。光绪三十年(1904年),将"东禅林院"改为"杜少陵祠".
南郭寺倚坳面川I,以三座牌坊式大门为中轴线组成东、中、西三院。中院内,有东西看楼、钟鼓楼、东西禅林院。东禅林院改为"杜少陵祠"后,祠内塑有杜甫及侍童塑像三尊。中院后院,有宽阔宏大的天王殿,原额悬摹北宋米芾书《第一山》巨匾。殿前砖彻勾栏内有二株南北欹侧的千年古柏,其中一株相传即是杜诗"老树空庭得"的古柏。西牌坊门前有两株千年古柏,单株围达7米多,虬枝揽云,茂叶蔽日。东门为三间悬山顶牌坊,院内有关圣殿、湫池殿、观音殿、圣母宫等。悬山顶观音殿前有一个八角攒尖顶小亭,内有水井,清澈见底,水味甘美,四时不竭,即杜诗中的"北流泉".
南郭寺院后山林木葱郁,风景优美,古柏参天,登山远眺。天水城区尽收眼底。
玉泉观
位于天水市城北天靖山麓,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以观中有"玉泉"而得名。山观南临城垣,横跨天靖,其间殿宇亭阁,曲径通幽。观上古木荫翳,苍柏蟠虬根露,以"玉泉仙洞''之美称载人"秦州十景"之中。
据州、县志记载,玉泉观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时道教长春真人丘处机的徒裔粱志通西行至此,爱其丘壑园林之美,遂筑庵修真。后经元代中晚期和明清两代的扩建重修,逐渐形成为拥有数百间殿宇的道教宫观式古建筑群。
玉泉观是围绕主建筑--玉皇阁、三清宫而展开的。人山门上蹬道,历经遇仙桥、大门、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最高处为三清殿。白玉泉阁下循崖路迤西,有三真人洞。各侧山崖上,多古圣贤祠宇。自洞沿崖至西南山,尽处有选胜亭,胜廓山川历历在目。《秦州志》谓为"近城第一游览之所".登玉泉观高处,远眺渭河陇山,苍茫连绵,近处天水全市景色,尽收眼底。
玉泉观林木蓊郁,山径幽深,玉泉亭的西崖绝壁上倒挂千年_占柏一株,遮天盖日;古柏盘根外露,纵横交错,形如发辫,俗称"辫柏",被誉为"天水奇景".
玉泉观还有一处着名的胜景就是"云阳洞"南的碑厅。厅内立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其(字松雪)草书石刻诗碑四通。碑刻诗为唐代李白、韦应物和宋代王安石的五言绝句四首,笔法不凡,刀功道劲。在第四通碑上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巡按刘嵛题跋。
玉泉观内建筑因年久失修,部分殿宇濒临坍塌,近年来国家拨款修葺,现已大部分恢复旧貌。1981年辟为"玉泉观公园",开放游览。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为"上九会",天水城百姓倾城而出,扶老携幼,登山览胜,热闹非凡。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