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洞石窟群
位于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渭水之北榆盘乡响河沟的丛山中。响河沟又名鲁班峡,这里奇峰突兀,叠峦苍翠,在渭北干旱山区是个神奇的胜地。古代的丝绸之路从天水麦积山石窟至永靖炳灵寺石窟,要经过这里,从而留下了水帘洞石窟群这一串艺术玑珠。 水帘洞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国之后秦,历代增建重修,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原方圆十里有七寺(千佛寺、托梢寺、显圣寺、粉团寺、砖瓦寺、硬山寺、观台寺),五台(莲花台、清静台、说法台、钟楼台、呜鼓台),因遭兵燹、山洪、雨浸、风化的损坏,现仅存显圣池、水帘洞、拉梢池、千佛洞和j清洞五处古迹。
显圣池石窟位于武山县榆盘乡响河沟的峡谷中,高约25米,宽约20余米,深约17米。相传是"麻线娘娘"显圣之地。崖窟里的石头系渗水石,终年滴水q-冬,下边清洌成池。池中石洞有一股地下喷泉涌出,形成潺潺细流,注入渭河。窟内清寒彻骨,五月时冰凌仍然不化。洞壁上残留唐代佛画,铁线勾勒曹衣吴带,朱4q-施染羽人仙境,经千载风尘,脉络仍依稀可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帘洞石窟位于武山县榆盘乡响河峡谷西面山峰中腰,为一天然洞穴,是水帘洞石窟群的主体。水帘洞内有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泉殿、老君阁和十几个小殿。这些建筑有的悬插山崖,有的飞阁流丹,其檐瓴态势,似飞龙走蛇,各有奇姿。洞内北壁残存一幅136平方米的壁画,端庄的释迦牟尼坐像居其中,飞天、篷车四周簇拥,据考系北魏所作。还有"大势至南无观音菩萨"塑像一尊,应是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化身。菩萨楼内挂有古今名人题写楹联匾额,着名书法家范振绪写的"西…暮雨"和何鸿基的"福海无量"最为显赫。
水帘洞四周苍松凝翠,芳草秀美,每当雨季,有瀑布从陡壁散落,恰似晶莹透明的珠玉垂帘,洞中亭台楼阁隐约可见,好个洞天福地的水帘洞!"火棍树"和"条刷树"给水帘洞增添了浓厚的神话色彩。火棍树在菩萨泉殿旁,如一枯木插在地上,到春天时却绽出稀疏的枝叶;条刷树植于四圣宫旁,树干如古藤交叉盘绕。
拉梢寺石窟位于响河沟的丛山中,与水帘涧石窟遥遥相对,仅距半公里左右。拉梢寺石窟又名大佛崖,创建于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559年)。相传北魏太武帝后期,有个游方高僧路过这里,看中风水,化缘修庙。修建时,沿崖堆积树枝工匠们先凿上边,以后逐渐拉掉树枝,向下修凿,拉梢寺由此得名。以后,经隋、唐、元几度重修,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朝各时期的石窟艺术品。在高宽均60多米的陡峭石壁上,有一座大型浮雕--释迦牟尼佛像,高40余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双手下垂叠,掌心向上,作禅定印,神情含蓄自然,衣带飘飘欲动。两旁各站立一个手持莲花、如意的侍从尊者,莲台下有麒麟、青狮、白象三排神兽的浮雕,形象逼真,跃跃欲动。如此高大的石壁浮雕佛像,在我国尚属首例。大佛的上下左右均绘有壁画,壁画约占整个崖面的三分之二左右。在大佛的左右下侧,保留着造型优美的菩萨塑像和一些佛龛。石窟内彩绘、雕塑基本保存完好。为了加强保护,近几年加固了遮檐,修筑了护坡,铺设了栈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洞石窟位于响河沟、拉梢寺西北约1公里处小山沟尽头的西崖上。南北长约25米,高25米,深8米。千佛洞石窟又名七佛沟石窟,以崖上悬塑七佛而得名。据《宁远县志》载,此窟为1500多年前的西域着名僧人鸠摩罗什所开凿修建。石窟原有塑像49尊,现遗存塑像25尊,多为残像,脱落严重。洞壁以栈道的残木桩为界,上部塑像刚健淳厚,神态肃穆,身短腿粗,上身裸体,下身着裙,与西秦的雕塑风格相近。下部崖面的塑像,有的丰盈清秀,造型具有北周特点,有的似含西魏遗风。隋唐五代的塑像和壁画,也与早期雕塑艺术交相辉映。故此,千佛洞石窟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帘洞石窟群采用摩崖浅龛或利用天然岩洞,以高塑和绘画创造的石窟艺术,独具特色。特别是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山峰挺拔,突兀壮观,林木苍翠,烟云缭绕,溪水萦回,洞天迷人。精美的石窟艺术与秀丽的山川风光相辉映,确实是一个理想的旅游胜地。
大像山石窟
位于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的文旗山上。这里冈峦起伏,迤逦东来飞翠叠嶂,峭壁雄峻。在悬崖石壁上矗立着一尊大石佛像,高高雄视大地,此山因此得名大像山。大像山与东侧的簸箕峰毗连,一左一右,突兀而立,好似两面迎风飘卷的旗帜,俗名大像山为文旗,簸箕峰为武旗。
大像山石窟开凿年代不详。据有关资料记载,东汉初期,文旗山就是风N--名胜之地,相传山上有隗嚣歇凉台。北朝以后,佛教盛行,开始在此大规模修凿石窟,经历代不断修缮营建,遂成为一组依山脊一线分布、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各建筑错落多姿,结构严谨,布局精妙,与巍峨峭拔的山势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妙趣天成。无量殿以下主要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以鲁班殿最具特色,结构奇巧,八面玲珑,别具一格。无量殿以上以石窟群为主,以大像窟为中心,东侧以"松花崖"为界,西侧以-毪云崖"为界,形制多为方形平顶的殿堂间禅窟式,尤以大像窟为其精华。大佛殿位于窟群中部的山崖之巅,为一座长方形的圆拱形大殿。大佛高23.3米,肩宽9.5米,在全国石胎泥塑的大佛中居第七位,是大型石窟造像中为数不多的珍贵文物。大佛形象为高肉髻,面相丰满,双耳垂肩,慈容壮严,体魄雄健,着双领下垂袈裟,善跏趺坐于一束腰须弥座上,双足踩莲台。据其特点分析,应为盛唐时期遗物,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大佛虽经历代重妆彩绘,仍不失唐代雕塑的风格。《伏羌县志》写道:"山顶有佛像,高百二十尺,覆以重楼七层,佛接云汉,俯瞰山川,一奇观也。"
大佛殿两侧有小龛70余个,每龛前原来都有泥装悬塑像,如供养菩萨、伎乐飞天、罗汉、天王、力士、夜叉、人面鸟、莲叶、卷云等等, "文革"中被破坏,现仅存一金刚、白鹤童儿、人面鸟、卷云。窟龛大部分平面近方彤、正壁开圆拱龛并设高坛基,佛龛的左壁或右壁有一个僧人修行的禅窟。据分析,大像山最迟在唐代以前就有开窟造像之举了。北周庾信在《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中说: "冀城余俗,河西旧风。"冀城即甘谷。天水、甘谷、武山皆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麦积山、大像山、拉梢寺亦当同为兴窟造像风靡时期的产物。
大像山形如三角旗,自坻角之山麓沿龙背漫步而上,一路台级层折,祠宇相望。自下而上,有太吴宫、文昌阁、鲁班殿、财神庙、无量殿、药王洞等。沿途或陡起一峰,或横插一岭,断续参差,变换无穷,飞阁重楼,上穿云间。现存一些殿宇,系清末民初的建筑,但雄踞山峰或高山巅顶,玲珑多姿,别具一格。正因如此,历代文人墨客前往大像山览胜的很多,并赋词作诗赞颂。清代着名御史吴可读赞日:"地因迭胜翻宜僻,景以探幽不厌重。一结更饶江上韵,万山深处白云封。"大像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有庙会,游人络绎不绝。
大像山风光旖旎,那漫山遍野的白松,独此一景,美不可言。正是:装点此关山,/4"朝更好看。这迷人陶醉之地,不妨到此一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