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进入兰州市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河各地相继沦陷,海路运输先后中断,从苏联援华物资改由西北陆运,甘新公路成了国际运输通道。1938年9月,铁路中断,西北国际运输物资全部由汽车运输承担。西北成了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国际贸易和军事物资进出口的必经之地,兰州则成了西北地区的交通运输中心。
在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营运的路线中,西兰公路和甘新公路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条国际运输大通道,苏联援助中国的军用物资和西北地区自产的军需物资,大多经甘新公路运至兰州集中后,再由兰州经西兰公路等运送到各抗日前线。甘新公路和西兰公路的交通流量急剧增加。兰州中山桥是甘新公路、西兰公路两条东西大通道上唯一的一座横跨黄河、连接两条道路的桥梁,其军事和经济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一座为抗日战争提供后勤补给的关键性桥梁。这座原为通行马车而设计建造的铁桥,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硬是挺着铁肩,承受着沉重的汽车的碾压,为抗日战争日夜输送着各种补给。
兰州在成为抗战大后方、西北交通枢纽、国际援华军事物资中转站的同时,又成为中国空军部队的训练中心之一,从而引起了日寇极大关注。日本侵略军对第二“陪都”兰州进行了疯狂的轰炸,试图切断西北抗日补给线,摧毁这一交通枢纽和抗日物资中转站。在此期间,为了保卫兰州,保卫中山桥,保障西北唯一的一条东西抗日补给线,苏联援华空军和驻兰州的中国空军对日本空军的狂轰滥炸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与日本侵略军在兰州上空进行了一场场激烈的空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地保卫了中山桥,保卫了兰州,保卫了抗日补给线。
1937年11月至1943年6月,在长达6年的空袭中,日本飞机共轰炸兰州市民房22000多间,炸死炸伤市民1300多人,部分交通设施被炸坏,兰州中山桥曾被炸伤。但在中苏空军的奋力抗击下,抗日的东西交通补给线和这条线上唯一的跨黄河大桥--中山桥从未中断过,各种抗日物资通过这条线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各抗日前线,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在中日兰州大空战中,中国空军和苏联空军为保卫抗日大后方的兰州,保卫西北大动脉和这条动脉上关键性的桥梁--中山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空军战士雅士、马特、古力芝、波拉技诺夫、司切帕诺夫、郭尔皆耶夫、伊萨耶夫壮烈牺牲,表现了苏联人民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中国空军第四路军司令部在皋兰山修建了“皋兰山麓空军烈士墓”,安葬了牺牲的苏联空军烈士。1942年,又在兰州东岗镇古城坪购买土地18亩,建为烈士墓,把在兰州空战中牺牲的空军烈士迁葬于此,并刻碑纪念,墓碑上刻着“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抵抗日本侵略者空战阵亡的烈士。”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除派遣空军等军事武装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外,还采取贷款的形式从经济上帮助中国抗日,中国政府利用这些贷款从苏联购买了大量军用物资供应抗日前线。1938年3月1日,中苏在莫斯科商定了《关于使用5000万美元贷款的协定》。同年7月1日,苏联向中国提供第二笔5000万美元的贷款。从1939年6月到1940年,苏联又向中国提供了总数为3.5亿美元的3笔贷款。中国政府利用这些低息贷款,从苏联购买了大批军用物资。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1年的5年间,中国向苏联购飞机997架,坦克82辆,火炮1000余门,机枪5万余挺,汽车1000余辆。这些军用物资,主要从新疆入口,通过甘新公路运到兰州,然后又从兰州分运到各抗日前线。而这么多的援华军用物资连同兰州以西地区的军用和民用物品要运到兰州,就必须通过当时兰州黄河上唯一的桥梁--中山桥。因此,兰州中山桥自然成了这条运输线上至关重要的桥梁。在没有空运和铁路运输的西北抗日大后方和这一大后方的交通枢纽城市--兰州,中山桥这把铁锁打开,则各种物资源源运进;这把铁锁关闭,则后方与前线隔绝,饷援难通。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兰州中山桥对抗日战争所需军事物资的运输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中国政府除利用苏联贷款购买大批军用物资外,还在苏联的帮助下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主要是直接为抗日战争服务的航空公司、飞机装配厂以及公路等。修筑甘新公路是其中一项重要工程,该公路始自苏联境内的萨雷奥译克,经霍尔果斯入中国境,通往乌鲁木齐,再穿过新疆、甘肃交界处的星星峡,至终点兰州,全长2925公里。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苏联政府决定帮助中国修建这条公路,并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两国参加施工的10万多人,在海拔1500米-2000米的工地上施工,工作极为艰苦。至1939年夏,公路完全竣工。从1937年10月至1939年2月,在这条公路上往返的汽车多达5260辆,总行程1850万公里,4000多名苏方人员为运送援华物资而昼夜忘我工作。这条运输线被称为“供养中国抗日力量至关重要的动脉”,而兰州中山桥则是这一动脉上唯一的跨黄河桥梁。
抗日战争开始后,由于汽车、汽油、配件等进口困难,运输紧张,为保障抗日物资的运输,国民政府决定加强驿运。所谓驿运,是指利用驮畜和畜力车做交通工具的一种运输方式。长期以来,驿运成为维持交通运输的一支主要力量,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驿运线路主要是原有的公路干、支线和大车道。抗日战争期间,甘肃共有驿运站16条,总长度达7709公里。抗日战争前,西兰、甘肃、甘新等驿运路线上运输的物资,主要是川陕等地输入甘肃的棉花、水泥、钨砂、茶、糖、纸张等,和甘肃向外输出的官盐、药材等,运量很大。抗日战争开始后,这些驿运路线上货运量猛增,主要承运由苏联进口的汽油、航空油、炮弹、国防器材,和中国向苏联出口的羊毛、皮张、钨砂、桐油、茶叶等。据《甘肃公路交通史》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各种驿运工具共完成货运量总计为362191吨,货运周转量为148436327吨公里。”甘肃省根据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的决定,组建驿运机构,动员民间运输工具,开展驿运工作。仅1940年就组织胶轮大车788辆,铁轮大车1078辆,骆驼18919峰,驮骡马驴共计13373匹,参加对苏贸易和民间物资的运输。1942年是甘肃省组织民间运输工具最多的年份,驿运工具载重量总计为8855吨,折合载重3吨的汽车2951辆,为当年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拥有汽车总数1381辆的两倍以上,当年完成货运量99578吨,货运周转量27346959吨公里,分别为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汽车完成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的16倍和7倍……浩浩荡荡的驿运大军,装载着抗战和国际贸易以及省内民用物资,持久地行驶在西兰、甘新等省际干线和省内公路、大车道上达10年之久,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前所未有,其对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将永载史册。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