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巴,是“敖包”的转音,也写作“鄂博”,源于蒙古语,是指用大小石块垒砌起来的半球形小如坟堆、大如小山包的石堆,也有的里面为石块,外面用木桩围起,插上枝条。
藏族、蒙古族等藏传佛教的额巴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神幡、软匾或彩旗,上面写有“神仙保佑”、“山神赐福”等祈语,有的写有“六字真言”.还有的在石堆上插上“玛尼旗杆”.
额巴在藏族、蒙古族及信仰藏传佛教的地区较为常见,原为道路和疆界的记号,后来成为祭祀山神、路神之处,一般建在豁岘、三岔路口、十字路口或山口处。
年头节下,或初一或十五,信仰者前往煨柏、上香、献供品祭拜,祈求吉祥安康。端午节、六月六前往额巴前焚纸烧香祭拜,有的还宰杀牛羊,以祈求风调雨顺或事事如意。
据史书记载,敖包最早曾是鲜卑人聚在一起祭祀天地神的地方。现在,由于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作词的电影插曲《敖包相会》流传广泛,有些地方的敖包已由过去的聚会祭祀之地演变为人们举行重大活动或娱乐的场所。据《兰州民俗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