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中川工程公司正式签约为佛慈新厂设计国际领先的药品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中川公司社长说——
安宁佛慈园区将是中国第一
鑫报讯 日前,佛慈制药有限公司与日本中川工程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由中川公司为佛慈新厂设计国际领先的药品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此举表明,占地300亩,投资4.2亿的安宁佛慈医药园区已经进入设计阶段。中川公司社长中川公一对合作前景充满信心。他说,中川与佛慈要联袂建造中国的第一。
佛慈医药园区位于安宁新城区核心地带,是目前安宁高新区内最大的投资项目,该项目于2008年12月8日正式奠基,预计用三年时间、分两期建成。为了保证未来三十年间安宁医药园区占据国内技术领先位置,佛慈公司聘请专业领域十多家权威科研机构组成顾问团,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程的决策咨询;除由中川公司设计生产线之外,园区制药设备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由上海和黑龙江的顶尖厂商提供。该项目建成后,将使佛慈拥有年产240亿粒浓缩丸的生产能力,佛慈也将由此拥有全国最大的中成药制造厂。
佛慈制药公司1929年创建于上海,为支援大西北建设和利用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1956年迁入兰州并更名为兰州佛慈制药厂,是一家具有8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创建之初,佛慈即提出“科学提炼、改良国药”的办厂宗旨,首创中药浓缩丸剂型,开中药工业化生产之先河,是我国“中药西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从1931年开始,佛慈药品畅销日本、东南亚,以“选材道地、工艺精良、疗效确切、服用方便”受到海外华人的信赖。史料记载:发行以来,用者称誉,风行遐迩,供不应求……目前佛慈已发展成为集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剂型生产,具有专业中药提取物加工能力的现代制药企业。在出口领域,佛慈的200多种药品行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2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品种、数量和国际市场覆盖面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但长期以来,厂区规模过小、生产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佛慈壮大的硬性障碍,安宁医药园区建成后将彻底扭转佛慈“名气大、规模小”的不利局面。
据佛慈方面解释,选择日本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主要基于两种原因:一是日本具有国际公认的雄厚的工业生产线设计能力;二是日本的汉方药与中药同根同源,日本设计师对中药制作工艺的理解更深刻。日本中川公司在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在众多领域持有独特的设计专利,特别是在中药的提取、浓缩、喷雾干燥新型流水线的一体化设计方面代表着国际最高水平。该公司可以设计制作符合欧美、日本等世界最高标准要求的药品生产设备。
佛慈的一位企业高管说,与日本中川公司的合作标志着安宁医药园区的中药制作工艺全面接轨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佛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升级。
“决胜终端!”
——与佛慈制药公司董事长贾朝民谈国控企业的发展之道
与佛慈董事长贾朝民相识至少十多年了吧!在平日的印象里他睿智、干练,甚至还讲点义气,当昨天他与日本中川集团的老板们签完合作之约走下讲台时,记者突然发现他身上还荡漾着一种霸气和朝气。“真不简单啊!”记者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是呀,对于一个在国有企业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来说,仍保持着这样高涨的创业之情,真是不多见的。
谁都知道,“干国企难,干好国企更是难上难”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贾朝民就是这样一个专干“难上难”的国企老总。
1972年进“二毛”,1984年进“四毛”,2006年到佛慈。30多年的企业生活,他总是在忙碌、拼搏和不安定中走过来的。兰州上了些岁数的老工业们都知道:“当年的贾朝民,哪里有难畅,哪里就有他!”
2006年3月只身来到佛慈也是这样一种使命。“其实我不懂药”,贾总一句谦虚的话,拉开了我们之间的谈话。
“当年的佛慈,虽说是兰州的品牌,也是效益好的企业,但经风浪能力差,缺少造血功能,因为简单的再生产、传统的商业通路和客情关系是不能应对市场风浪和竞争的。面对全国上千家国有或民营制药企业的冲击和拦截,我们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下去都很困难!”
接着,他讲了一件令他十分震惊的事。
一次他去药店办事,亲眼看到药店的营业员用十分生动的语言说服购药者放弃佛慈的“六味地黄丸”,改购小厂的药品,原因就是小厂的药有“回扣”,而佛慈没有。
“在医院里病人是听大夫的,在药店里病人又听营业员的,这就是现实,它告诉我们:要想把自己的优势、品牌产品推出去,打破对我们的拦截,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决胜终端!”
谁都知道:在现代经济社会里,谁拥有终端,谁就拥有市场;谁拥有市场,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在这里终端就是厂家和消费者实现交易的最终场合,换句话说就是专营店、形象店和直销店。
贾总“决胜终端”的战略构想,把佛慈从被动中带了出来。
有人不解:“我们是工厂,搞那么多门店有什么用?”也有人说:“这么好的品牌,还用花那么多力气?”
贾总说:“你们理解我也得实行,不理解我还得实行,眼下还没那么多的时间给你们做解释,先干起来再说,看现实吧!”
贾总依靠国内和兰州大学的一批顶尖企业营销专家,结合佛慈的实际,制定出佛慈的一系列品牌营销战略方略,依据方略的内容对旧的营销体制、管理、分配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A:将全国市场划分为六个大区:上海为中心拓展华东市场;北京为中心攻克华北市场;广州为据点占领华南市场;成都重点拓展西南市场;西安组织力量进军中原市场;发挥兰州产地优势,巩固和继续拓展西北市场。
B、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继续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商业批发和营销渠道;同时,花大力气开发自己的“终端”——形象店、专卖店和直销店。
C、重金选人才,重新实施“底薪+提成+奖励”的分配模式,激活运行机制。
“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我们的企业好像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力,开始发展了,销售出现了大幅回升:2005年1.5个亿,2008年接近2.2个亿,两年时间我们增加了近7000万的收入!”
贾总的战略决策得到了回报,但贾总始终在强调这仅仅是他的开始,因为大的、更为宏伟的目标还在他的脑海中勾画,这就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成功实现搬迁、上市、与日本中川集团的合作,使佛慈由一个地域品牌完全变成一个国家品牌。不仅年销售要超过10个亿,成为中国制药企业真正的“大哥大”,而且还要借助世界上,特别是日本中企的科技优势,把佛慈打造成50年不落后的国内顶尖药企。
贾总的话虽不多,但思路却很清晰,使记者写这篇专访稿时激情四射,一气呵成。
当记者把这种感受电话告知贾总时,他哈哈地笑了:“讲总比干要容易的多嘛!”
佛慈上市 只待IPO开闸
“佛慈一直在追求上市,但总是缺一点运气。”师继成平淡的话语并不能掩盖佛慈十年上市历程中遭遇的曲折与无奈。
作为佛慈公司具体分管上市工作的副总经理,拥有三十年“厂龄”的师继成对佛慈的上市之路还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从终点又回到起点
佛慈的起点在上海,1929年创建时的全称是“佛慈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创始人玉慧观先生具有长期留洋的学业背景,他提出“科学提炼,改良国药”的办厂宗旨,率先将西方的制药工艺应用于中药成品的生产,首开中药工业化生产的先河。当时的佛慈采用德国设备生产药品,采用美国设备进行包装,将日本、东南亚一带作为主销市场。佛慈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标准建设运行,成为同期中国最先进的民族工业企业之一。师继成介绍说,佛慈公司当时的资本组织水平与现在的上市公司相比没有明显的差距。如今佛慈上市更像是一种追本溯源式的回归,更像是接续断裂的历史。
与梦想擦肩而过
早在1999年进行国企改制之前,佛慈即为上市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然而这家历经风雨的百年老厂似乎注定命运多舛,总是与梦想擦肩而过。
90年代初,企业上市实行额度制,国家给省级政府划拨一个额度,在额度范围内,由地方政府考虑上哪些企业,上多少企业。头脑灵活的东南省份在一个亿的额度下能上十多家企业,因为上的企业数量越多,则融资渠道越宽,圈钱越快。这一时期的政策对佛慈来说是一大利好,结果佛慈没赶上,内在的原因是:企业的决策层对政策没吃透,对上市缺乏热情。
随后,上市政策由额度制变成限制家数。地方政府的视线开始转向大型或特大型企业,因为企业盘子越大,融资的规模越大。而佛慈从资产规模讲,只能算中小型企业,于是成为上市浪潮的旁观者。
本世纪初,在地方政府授意下,佛慈曾尝试过“资产重组,借壳上市”的路子,将部分资产归入已经上市的民百集团旗下。这一举措的初衷是:通过重组优质资产可以保住民百集团的股市地位;同时,佛慈也能通过民百变相上市融资。有分析人士曾就此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的资产重组实质上是借佛慈的优质资产保民百的壳。此后的政策变化碰巧印证了质疑的声音。按照新的政策规定,上市公司的赢利水平必须通过其主营业务来反映,审核赢利的主要依据是上市企业经常项目下的收入,民百因此成为ST股,而佛慈也因为自有资产不完整被迫中断独立上市的步伐。
直到2006年,浙江红楼完成对民百集团的并购,佛慈才得以从民百脱身,于2007年重启上市行动。
重组的传言与是非
尽管佛慈的上市历程充满酸楚,但佛慈从来不缺“追求者”。上海复星集团即为其中一例,据佛慈的企业高管讲,在最近的五年间,只要佛慈有上市的动作,第一时间到场的必定有复星。收购佛慈似乎成了复星集团割舍不下的情结。
最近坊间传言佛慈将被再次重组,这与另一个攻势更为猛烈的企业有关。2009年1月8日,兰州市国资委专门召开北京海吉星与兰州佛慈制药拟重组整合培育上市座谈会,并邀请省金融办、省证监局、省药监局,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海通证券、中天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约50余人到场研讨。这次会议初步商定,佛慈公司继续争取首发上市,海吉星公司继续规范和完善重组方案,两项工作同时推进。
重启上市步伐
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波折,佛慈不愿从头再次折腾,只想尽快上市,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眼下的佛慈是一家拥有百年品牌,生产经营良好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这家企业对未来抱有宏大的理想并且已经付诸实践。
通过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多方努力,佛慈的安宁医药园区于2008年12月8日正式奠基,该项目占地300亩,总投资4.2亿元,是目前国内中药行业单项投资最大的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使佛慈拥有国内技术水平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中成药制造厂。有了该项目的支持,佛慈将在三到五年内达到产销10亿元的规模,并有望进入全国中药十强之列。
在出口领域,佛慈至今保持着出口品种数量和国际市场覆盖面两项全国第一的纪录。自创建以来,佛慈的系列产品行销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佛慈成为国际市场认识甘肃、认识兰州的一个窗口。然而截至目前,佛慈在国际市场上依然沿用着落后的代理制,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佛慈缺乏足够的资金去直接开发国际市场,只能放任代理商坐吃高额利差。
甘肃具有“中药材天然宝库”的美誉,但甘肃的制药行业的整体态势却是布局散乱、规模偏小。在甘肃省内,只有佛慈拥有压倒性的品牌影响力。通过佛慈整合重组省内制药企业,让甘肃药企共享佛慈品牌,以“佛慈”品牌做为通行证,让更多陇字号药品畅行国内外市场,这也是佛慈谋划已久的策略。
佛慈认为,实现上述理想的直接通道就是上市。
2007年5月,佛慈再次启动上市工作。仅用一年时间,2008年6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佛慈首发上市申请文件,标志着佛慈上市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7月,国家发改委、甘肃省政府复函中国证监会同意佛慈首发上市。2008年11月,佛慈制药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反馈意见答复,佛慈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进入法定审核程序。
“只要资本市场好转佛慈就能上市;只要IPO开闸佛慈就能上市”,师继成显得沉着而自信。这种自信源于佛慈最近三年快速成长的业绩:2008年度,佛慈的净资产为2.17亿元,而该公司当年实现利税5183.68万元,远超国家政策规定的上市公司必备的利润率门槛。
今年年初,甘肃省“两会”期间,徐守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佛慈制药等公司的上市步伐。
近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说,重启IPO势在必行。
但愿佛慈这一次能够时来运转。
佛慈纪年
1929年:爱国实业家玉慧观先生在上海闸北区创建当时最先进的民族工业企业——上海佛慈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佛慈在天津的发行所被迫关闭。
1940年:6月日本侵略者强占佛慈上海总发行所。
1946年:佛慈在汉口设立分所。
1949年:上海解放后,佛慈在香港的发行所开始独立经营。
1951年:汉口分所和重庆的工厂关闭。
1955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佛慈大药厂实行公私合营。
1956年:在国家支援大西北的整体部署下,为充分利用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佛慈大药厂从上海整体搬迁到素有中药天然宝库美誉之称的甘肃兰州,更名为兰州佛慈制药厂。
1993年:中美合作兰州佛慈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佛慈的发展跨入国际化的快车道。佛慈成为中国中药出口时间最早、出口品种最多的企业。
1996年:佛慈建成西北地区一流的符合GMP规范的固体制剂车间。同年佛慈所拥有的七条现代化的生产线全部通过澳大利亚TGA组织GMP认证,产品在14个PIC协约国得到认可。佛慈药业也于该年跻身中国中药工业生产企业50强。
1997年:经省政府(1997)122号文件批准组建兰州佛慈中药企业集团,成为甘肃首批十大企业集团之一。
1999年:佛慈制药开始了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组建了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佛慈被列为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大批国内外高、精、尖检测仪器和生产设备。产值、销售收入双双突破亿元大关,跻身甘肃省工业60强。
2006年:佛慈被商务部首批授予“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
2007年:兰州市培育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正式启动佛慈首发上市工作。
2008年:6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佛慈首发上市申请文件,这标志着佛慈的上市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7月国家发改委、甘肃省政府复函中国证监会同意佛慈首发上市;11月佛慈制药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反馈意见答复,佛慈IPO进入法定审核程序。
2009年:在《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徐守盛省长明确提出了“加快佛慈制药等公司上市步伐”的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