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锡伯族 感受大西迁

时间:2012-02-28 17:53来源:伊犁新闻网 作者:王志华 点击: 载入中...

  西迁节是二百多年来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20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伊犁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族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伊犁。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族人是他们的子孙。


  从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去的骨肉同胞。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记者感受到锡伯族西迁精神的伟大源自本土锡伯族诗人阿苏的一首诗《向西,向西》,他在诗歌中写道:从故乡到异地,一路兵车辚辚/一路冷霜残月/一路山川和蛮荒横陈/卡伦在天边,命运在天边……/一如远徙的候鸟/睡在了天上/四月十八:牛车的兵阵/从农历出发/用不可言说的坚韧/铺展一段浩浩荡荡的悲壮走向。


  5月28日,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举办的“纪念锡伯族西迁246周年”系列活动中,记者再一次接受了锡伯族文化的洗礼,那是一场全方位的视觉、听觉、味觉和精神盛宴的享受。
 

 
文艺会演。王志华 摄

 

  当天早晨10时40分,记者刚下采访车,就看到该县爱新舍里镇中心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声鼎沸。穿行其中,不时地听到人们用锡伯语“拜他乎那”打着招呼。广场入口处,来自该县各大宾馆、酒店和“农家乐”的厨师们正在紧张地筹备即将开始的美食烹饪比赛。


  跟随着人流,记者来到了广场东侧的锡伯族特色刺绣品展位,只见琳琅满目的香包挂满杆绳,随风摇曳,各种香枕、布鞋、服饰等刺绣品摆满展台,花、鸟、蝴蝶等各色图案栩栩如生,散发着诱人的光泽,道路两旁的刺绣品装饰画更是引得观者啧啧称奇。
 

 
精致的绣品。紫燕 摄

        未及回神,隆重的文艺演出已在广场中心的舞台上拉开序幕。锡伯族热情奔放的贝伦组舞仿佛又将人带到246年前的西迁路上,令人震撼于这个民族勇敢坚强、不畏牺牲、忠贞不渝的大西迁精神。随之开始的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族舞蹈则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如今的察布查尔县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幸福安详的生活图景,一首首动人的歌曲、一支支优美的舞蹈将在场观众带到无限遐思中,为这个欢乐的节日由衷地喜悦着。
 

 
射箭比赛。紫燕 摄
 

  在爱新舍里镇中学,来自各乡镇的射箭能手齐聚一堂,弯弓、瞄准、射击,一气呵成的动作让每个选手都一展锡伯族人的英气与豪迈。
 

  来到该校的锡伯族书法展上,一幅幅锡伯文书法作品再次让记者领略到锡伯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那弯弯曲曲的文字像一条条通往历史的小河,让人们追溯着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
 

 
锡伯族书法。紫燕 摄

    人如潮,歌如海,欢乐如浪涛般在每个人的心中翻滚,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历史的一份敬畏与尊重。246年前,3000余名锡伯族军民是如何辞别故土,历经万险,跋涉两万余里的路程,来到了边塞伊犁开始屯垦戍边的生活?这其实无需更多的想象,眼前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明证,246年的艰苦创业、246年的文化传承谱写着太多锡伯族人的悲欢离合,有幸的是,记者能在这一天一一感受。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走近人文始祖伏羲
  • 1号冰川感受清透凉爽
  • 锡伯族文化东归记 将本民族文化习俗带回故乡
  • 一个锡伯族人的万里长征
  • 锡伯族四次迁徙的文化生态学思考
  • 锡伯族女记者探寻民族之根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