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夏天,作者在甘肃民研所马亚平女士的陪同下,拜访了离休在家的吴文泰先生。文泰先生生于1936年,1960年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赴英国留学深造,1982年回国后任教北方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副教授。1987年调任中国驻美国洛杉矶领事馆领事,后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参赞。现任甘肃省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本文吴氏家族历史部分资料即来源于文泰先生谈话录音整理资料和文泰先生所赠《天水吴氏家族简史》。
1、家族世系
天水吴氏祖籍江苏吴县,明末清初之际,为避战乱迁居天水,至今已历7世,300余年,丁口180余人,半数已散居北京、南京、兰州、西宁、银川、汉中、玉门、临夏、平罗等地,为天水回族中的大家旺族。吴氏家族事迹较为详备的始自四世祖吴兴,吴兴,字起庵,(生卒年月失传),青年时曾学习皮毛工艺,闲暇偏好阅读医书,留意收集民间秘方、验方,渐通医理,街巷贫穷工友及农村苦难人家患有时疾者常常登门求治,吴兴体性温仁,对求医者或备承顾问,或开具处方,从不取酬,甚或对一些贫困者,还代付药费,被邻里街坊誉为"吴老好"、"吴善人".吴兴有2个儿子:吴必发和吴必昌。
吴必发字伯祥,生于清咸丰戊午八年(1858年),卒于宣统辛亥三年(1911年),系清光绪二十三(1898年)年丁酉科举人,曾任甘州府儒学训导,后被诠补知县,因病未能赴任。《天水吴氏家族简史》(以下简称《简史》)记载他"学为儒宗,行为士表".吴必发原配甘肃礼县盐官乡苏氏,生子吴鸿绪。苏氏去世后,续娶澄源黄氏,生子吴鸿年、吴鸿仪、吴鸿宾、女儿吴惠惠。
吴必昌字寿山,生于清咸丰庚申十年(1860),卒于1926年,系清国子监监生。幼时习文,及长弃文就商,家道渐臻殷实,创办"兴顺吴皮货庄",居宅名"裕德堂".《简史》中对他的记载是:"有壁立千仞奋翮飞扬之概,为邑中翘楚",吴氏家族后人认为,百年以来吴家"门无越轨之男,室无勃奚之妇,堂上不乏菽水之欢,釜中无然箕之讥者",主要应该归功于吴必昌的言传身教,1921年吴必昌六十寿庆,当日远近缙绅及四乡人士雕镌"寿徵大德"、"福荫弥长"金字匾额以为祝贺褒扬,北洋政府军、政要员多人亦联衔庆贺,连当时的大总统徐永昌、北京法政大学校长章镛也不例外。吴必昌原娶临夏东乡高家湾马氏。生女吴和和,子吴鸿柱。马氏殁后,续娶澄源赵氏。生子吴鸿健、吴鸿业、吴鸿权、吴鸿恩。
到了鸿字辈,吴氏家族人丁逐渐繁盛,分述如下。
(1)吴必发支系:
长子吴鸿绪字理堂,生于清光绪已亥元年(1875年),卒于1935年,自幼经营皮毛业,足迹遍西北,其父评价他"才非斗绡,器是栋梁".民元以来,组织陇南各县皮毛产品远销上海,打入苏沪市场,又以直毛野牲产品直销洋行外商,为陇南皮毛业打开一条新的销路,深受陇南各县绅商敬重。原配亲睦里马氏,生子为吴开泰,女吴福英。马氏去世后,续娶澄源马氏,生子吴常泰。
次子吴鸿年字瑞丰,生于清光绪庚寅十六年(1890年),卒于1947年。幼随父经营皮毛生意。1920年起承包天水县皮毛税收。后去西宁、兰州开设绸缎店铺,歇业后在天水改营"鸿泰生"水烟庄。曾应县府要求出面筹练民团扞卫梓里。1930年河州回民马廷贤因民族矛盾,率部万余人攻占天水,他与天水乡绅、出身前清翰林的诗人哈锐,前清秦州道盐榷主事贾宇清等,出面斡旋得以化险为夷。此后署理西固、西和县务。卸职以后,任陇南回教教育公会会长。晚年乡居高家湾,虔诚教门,不再问政。娶同邑后寨马氏,生子吴和泰、吴恒泰、吴岳泰,女吴美英、吴西英。
三子吴鸿仪字季威,生于光绪乙未二十一年(1895年),卒于1957年。1947年参加民盟,新中国成立后任民盟天水区分部组织部长、天水地区民委委员。娶澄源赵氏,生子吴启泰,赵氏去世后,续娶大后街杨氏,生子吴启超、吴启彦,女吴祥英、吴孝英、吴哈英。
四子吴鸿宾原名吴鸿顺,字彤斋,生于清光绪壬寅二十八年(1902年),卒于1988年。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肄习法政。时值五四运动之后,北大校园内宣传各种政治思想的学术团体很多,吴鸿宾在此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5年7月在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彭真、张友渔、韩幽桐等同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同时与同乡、中共党员葛霁云相友善,甘籍旅京士子把他们连称"葛、吴".吴鸿宾娶同邑东泉镇人马氏为妻,生子吴文泰、吴宏泰、女吴国英、吴仲英。女,吴惠惠,嫁于同邑皮毛商人马宗。
(2)吴必昌支系:
长子吴鸿柱字国庵,生于清光绪已丑十五年(1889年),卒于1929年。《简史》记载:"精会计、善理财、总理家政十年,上下相亲,有无不争,家务整肃,风范严然。"家族创业中,曾十到上海,又往返于武威、天津之间,并随运货驼队走沙碛,过河套,深谙经商要略,可惜早殁于壮年。妻马氏,生女吴海英、子吴永泰、吴应泰。
次子吴鸿健字天一,生于清光绪丁亥二十六年(1899年),卒于1964年。幼时在亲睦巷私塾学习,民元以后,在清真学校接受新学教育。1921年,吴鸿健随父赴上海了解苏、沪市场情况,又赴吴兴、吴县一代寻找祖根。两度出任本地清真小学校长,对维护民族教育事业多有建树。抗日期间,日寇飞机对天水滥施轰炸,他迁居南山乡陬,自耕而食。1947年参加民盟组织。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各项民主改革,先后被选任天水县各界人民协商会议代表、县政协委员、副主席、省民委委员等职。娶后寨杨氏,生子吴祥泰、吴瑞泰、吴保泰、吴佑泰、吴裕泰、吴世泰、吴定泰、吴振泰、吴新泰。
三子吴鸿业字茂叔,生于清光绪癸卯二十九年(1903年),卒于1979年。1924年到上海求学,在大同大学攻读数学,"五卅"惨案发生时,曾连日参加群众抗议示威游行,被推举为赴京请愿代表。1927年与王承舜、王新令、张澈邓组建国民党天水县党部(左派),清党中受到通缉,乃潜赴武威,任教省立四中。1930年受聘甘肃学院,任附中部主任、学院总务长,在甘肃学院(后改为国力兰州大学)任教达20年。1935年赴上海进修,参加宋庆龄先生领导的"反帝大同盟",与共产党亲密合作,利用在甘肃教育界、民族宗教界享有的威望和影响,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地下党、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学生。西北解放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省监察委员会委员。1953年调任中国回民文化协会副秘书长,中、巴友协理事,主编中国回协《前进》刊物。同年参加以廖承志为团长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曾作为人民友好使者两度赴印尼访问。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调赴银川,先在宁夏大学任教,后又调任宁夏政治学校副校长、民盟自治区委员会常委,后被选为自治区政协常委、副主席。原配杨氏,生子吴生泰、吴国泰,女吴宝英、吴春英。杨氏去世后续娶兰州孝友街(今酒泉路)马氏,生子吴安泰、吴育泰,女吴蓉英。
四子吴鸿权字企平,生于清宣统已酉元年(1909年),1960年卒于酒泉。早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三中学,1927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晋绥军商震部任见习官、排长、连长。抗日军兴,部队转战河北、河南、湖南,在第二次保卫长沙战役中,奉命坚守南城楼身负重伤,伤愈后在胡宗南部任辎重营长,后在一一九军王治岐部任中校参谋,在策动王部武都起义中曾有过一定贡献。原配秦安马氏,续娶河北徐水马氏,无子女。
五子吴鸿恩字惠民,生于1919年,早年师从榆中名中医金少涵先生学习《伤寒金匮》,擅长内科、妇儿科;后师从兰州卢翰臣先生,肄习诸病杂症。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生,行医50年,深受患者及其家属敬重。妻东乡高家湾马玉珍,生子吴继泰、吴顺泰,女吴翠英、吴秀英、吴淑英。
女吴和和,生于清光绪丁亥十三年(1887年),卒于1941年,嫁于同邑高家湾马秉乾。
(3)泰字辈后人
1930年,吴氏家族因人丁增长而分家析居,鸿字辈兄弟9人(按年龄分为九房)共生子女42人,男以泰字命名,女以英命名。分房头简述如下:
大房头:
长子吴开泰,生于清光绪壬寅二十八年(1902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三中学。善书画,通音律。1929年冬在青海玉树宣抚叛乱时中流弹身亡,年仅27岁。娶同邑西乡卧驼庄马翠儿,生女吴兰芳,马氏改嫁,后吴兰芳嫁于卧驼庄马德成。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