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梁带村:隐藏了三千年的帝国秘史

时间:2014-04-03 08:38来源:中国西北历史网站 作者:泥沙 点击: 载入中...

韩城

 

  2005年春夏之交,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考古圈儿里慢慢传开。


  当陕西省韩城市郊发现高规格大墓群的消息得到确认后,我坐不住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主持调查和发掘的考古队长孙秉君先生电话联系后,从北京出发,直达韩城。


  韩城东倚黄河,是一个历史文化久远的城市,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生存,是最先跨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之一。当年,被称为“华夏祖龙”的大禹,就是在这里凿开石门引黄导流,为韩城留下了“龙门”的地名。夏、商之际,龙门隶属雍州;西周时,武王之子封与韩原,立为韩侯国,曾在此兴师筑城……如今,禹王庙、少梁城遗址、司马迁祠、普照寺等一大批历史遗存,既是韩城历史的见证,也是引领我们寻古探幽的绝好向导。


  发现大墓群的梁带村,距韩城市6.5公里,是一个高居于黄河西岸高台上的小村子。2004年8月,盗墓分子盗掘的爆炸声,搅乱了村子的安宁,盗墓与反盗墓的斗争僵持了一年之久,梁带村地下藏有古墓群的秘密才被揭示出来。市文化局王仲林副局长介绍说。


  究竟是什么样的地下宝藏竟惊动了全国的盗墓贼?几百名盗墓分子,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为什么会反复地向梁带村发起攻势?初步调查与勘探的结果给出了近乎圆满的答案。


  考古队长孙秉君如数家珍般地告诉我:一个月的调查下来,我们不仅在村东北和西南部发现大面积两周时期的建筑基址和生活遗存;还在村北找到了总面积330000平方米的墓葬群。经过小范围勘探后,确认了两周墓葬103座,其中车马坑17座,带墓道的大幕4座。考古队正式进驻后,又进一步扩大战果,将两周墓葬的确认数扩展到895座,车马坑64座。并根据排列规律,找出了当年墓葬区划分的邦墓区(国家公墓)与族墓区。


  即将揭开面纱的三座有着排列组合关系的大墓,就在族墓区内。


 

神秘的墓主

 


  正在发掘的19号墓,位于墓葬区的中心位置,东距已经发掘完工的1号车马坑60米,西距26号墓8米,与同时开工的26号墓和尚未开工的27号墓形成组合排列关系,是一座规格较高的“甲”字形大墓。


  据史书记载,梁带村所处位置商周时期属梁国领地。按照古人森严的丧葬礼仪制度,拥有“甲”字形墓道的墓主,起码应该是“大夫” 级以上的人物。那麽,这位梁国的“大夫”能是谁呢?大家拭目以待。


  挖掘工作进行的较为顺利,直到深入地层7米,未见人为干扰的迹象。也就是说,在近三千年的时空交错中未被盗掘过。队长孙秉君小小地松了一口气。


  叠压在墓葬上的地层共分3层:第一层是耕土层,厚0.15-0.20米;第二层为现代层,厚0.40-0.45厘米,土质结构较密,呈黄褐色,其中含有少量陶片;第三层是红土层,土质纯净,没有包含物。由于墓室中央出现塌洞,连带的椁室也发生了严重的塌陷,基本已被夯土和淤土填实。


  但是,在穿越了上述三个土层所代表的时空与年代后,发掘人员在墓底的南、北二层台上,发现两具殉牲的骨架。殉牲体长85厘米,头骨牙齿紧扣,保存完好,但四肢散乱,似做挣扎状态,颈部有麻绳痕迹,推测当时所殉的应该是两只活狗。


  椁室完全打开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叹为观止的丰满与伴随而来的兴奋。眼前裸露的一切,无疑再现了当年下葬时的辉煌情景,其奢华与玲珑令在场的人们大大惊叹了一番。


  在这个长4.7米,宽3.2米的椁室里,四壁装饰悬挂着大量组合清楚、摆放规整的珠宝串饰。其中有青铜鱼、红玛瑙组合;黑陶珠、红玛瑙珠与海贝的组合;青铜鱼与陶珠的组合;还有陶珠与宝石的组合。这种琳琅满目的情况,在已经发掘过的周代墓葬中从未出现过。而且,数量不菲的装饰物与随葬品遍及椁室和棺内,让人感到简直没有下脚的地方……


  队员们只好在二层台上搭起木板,小心翼翼地从上面行走。


  葬具是一椁两棺,外棺长2.43米、宽1.1米,棺顶和两侧板外均有红彩绘制的水波纹图案布匹印纹,推测当时棺外可能还有荒帷;内棺长2.23米、宽0.90米,因腐朽严重,所有木板均已无法看清。外棺顶板上盖有4件保存完好的“山”字形铜翣。


  令人称奇的是,外棺的四周贴附(装饰)着10个带有双龙纹饰的镂空铜环,这样的造型和用途在周代墓葬中极为罕见。在棺椁之间的东、西两侧和正南方向,满满当当地地摆放着各种青铜礼器。大量的车马器、彩色漆箱饰件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墓中的墓主,身份很不一般。


  起初,大家都以为有了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就一定会说出墓主的身份。可是,当4只青铜鼎和4个青铜簋一一出土后,却没有发现意料中的铭文。随后出土的2只青铜方壶,1个甗、盘、盉和盖盆也都毫无字迹,坚持不漏墓主的些许蛛丝马迹。


  按照周朝的礼仪制度,拥有四鼎、四簋的墓主应该是诸侯王一级的显贵了,可是随葬的礼器上却为什么没有铭文呢?是墓主得罪了天子不许留名?还是后人不愿为其留名?疑问折磨者所有参加发掘的人们。


  由于年代久远,内棺里,墓主的尸骨已腐朽的只剩下一个身体的印记。(有一张照片)经测量,其身高为1.67米,除了躯干较为笔直的印象外,因采集不到骨骼标本,年龄和性别完全无法判定。


  在黄河中部地区,1.67米的身高给个男性似乎矮了点儿,但给女性又好像高了点儿。如果是南方人,这个高度也许不会惹人考究。但是在北方,在关中平原,墓主又是周人的后代,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谨慎考虑。这个拥有着诸侯待遇的“他”究竟是男还是女?“他”到底是诸侯王还是太子?人们开始猜测。


  棺内的清理工作缓慢而精细,依照墓主留下的身形和覆盖在各部位的物品,考古人员一件件地分辨出其身体各部位佩戴的饰物:颈部戴有红玛瑙和玉管、玉牌饰组成的佩饰;耳边随葬的是玉玦;手臂、手腕与脚腕上均配有红玛瑙佩玉的珠串;双手握着专用的玉握;另外还佩带有瑗、牛首、蚕、鱼、觽、柄形器等佩饰。相随的玉器有:戈、方形牌饰、虎、鸟、 、蚕、泡等。


  ……渐渐的,大家都感到,这样大量的工艺精美、来自远方的玉器和配饰,已不大可能是一个诸侯王所拥有的,墓主一定有着更高的身份。


  时间在缓慢的工作中静悄悄地溜走,直到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盒子,人们的思路才对墓主的性别有了倾向性的看法。


  这是一个由象牙制作的,十分罕见的刀盒。蹊跷的是,盒子里面是空的。为什么没有刀呢?一个诸侯王或太子,即便生前不冲锋陷阵,死后也一定会在棺木中随葬兵器。刀,既是力量的象征,也代表威仪与权力,还是考古发现中判定男女性别的参照。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灵台三千年前的“英雄纪念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