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吴氏家族百年发展史(4)

时间:2013-09-27 08:53来源:中国甘肃网综合 作者:王耀 点击: 载入中...


  在西宁找工作的希望落空了,就利用几天功夫,我通过明访暗察,了解被俘红军情况。我了解到,孙玉清军长被俘到青海后已被杀害,有的干部还被关押,有一部分被俘红军被他们改编后在乐家湾训练,待遇很坏,在严冬里连帽子都没有。在澡堂、饭馆,我亲眼看到一些年轻的红军在给顾客递毛巾、擦背,有的当堂倌,搞勤杂,有的还被送到皮毛厂当工人。他们都被看守得很严,不好接近。


  八月,我返回兰州,向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党代表谢觉哉同志汇报了这一情况。以后,我们党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各种关系,采取各种办法,对失散或落入敌手的红军干部、战士进行了营救、收容,使很多人得以重返革命岗位。


  1937年吴鸿宾受党组织委托协助谢觉哉同志组建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并与孙作宾同志一道筹建甘肃工委,之后,又受谢觉哉同志委派,继续就失散红军事亲去河西各县进行调查,为营救西路军战士作了大量工作。在抗战后期以及在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党的指示积极从事民族上层及高级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在第三条战线上为甘肃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战初期,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和领导下,他与好友杨静仁、堂兄吴鸿业等人一道,积极筹划改组原先宗教色彩很浓的"回民教育促进会",创办《回声》月刊,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改组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事过几十年后。已经担任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杨静仁同志仍然对这次改组活动记忆犹新[13]:


  (回教教育促进会)这个团体是一九一三年建立的,起初叫"回民劝学会",以后改称"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人们习惯称"回教促进会"),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长期以来把持在一些国民党分子和大绅郭íí、喇íí等人手中,负责人名叫马íí,他贪污腐化,思想反动,很不得人心。马íí支持警察局,不参加十四坊群众会议,并散布流言蜚语,挑拨回民群众和伊斯兰学会的关系。我们在会上揭发了马íí的问题,认为必须改组回教促进会,……应成为回族群众自己的团体,这一意见立即得到了十四坊群众的支持。但也招致了回族上层反动分子的不满,围绕着绣河沿清真寺事件和改组回教促进会问题,在伊斯兰学会内部以及与回教促进会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马íí放出风声,说我们带有赤色嫌疑,于是,改组回教促进会的斗争便进一步激化了。


  改组回教促进会的工作则完全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委员人选名单,经地下党和我们小组拟定,有吴鸿宾、杨静仁、鲜维峻、马明德、吴鸿业等。召开十四坊回民群众会议后,一致同意我们提出的候选人,选举产生了十三名委员,马íí和郭íí、喇íí都落选了,我们把"回教教育促进会",改名为"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同国民党只承认回教,不承认回族和回民的反动政策相对抗。(由于回族内部新旧势力的矛盾和冲突)国民党省主席兼省党部主任委员朱绍良下了一条手令,命令回族军阀杨德亮主持另行改选,杨德亮召集各方面负责人开会,出示了朱绍良的手令,上面写着:"着一九一师师长杨德亮协和各方改选甘肃回教促进会。"我们坚决不同意。地下党组织认为:为了顾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可以同意参加选举,积极扩大我们的影响,争取多选自己的人和接近我们的人进去。改选的结果,我和鲜维峻、马明德、吴鸿业等人都再次当选为委员,马íí等仍然落选。常务委员中有杨德亮、吴鸿业和我,我同时被选任委员会书记(相当秘书长)。我们参加的党的秘密组织起初是党的同情小组,后改为回民特别支部。杨德亮虽然当选为回民教育促进会的常委,但他和四马(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鸿宾)有矛盾,和白崇禧也有矛盾,同时他是云南回民,在甘肃没有群众基础,他虽然很反动,但处于上述几种矛盾之中,我们得以利用这些矛盾同他进行斗争,极力限制他在回民教育促进会的作用。


  回民教育促进会和伊斯兰学会的工作十分活跃,我们这些青年人满腔热诚,忘我工作,连车马费也捐作工作经费。我们在兰州、榆中等地恢复和新设了七所回民小学,在兰州白塔山办了一所中学补习班,后改为"知行中学",设初中两个班,高中一班,共有一百多名学生,吴鸿宾、吴鸿业、鲜维峻和我都在学校担任义务教师。在榆中县成立了回民教育促进会的分会,由张杰、金少白同志负责,并逐步在二十多个县成立了分会。我们经常办壁报,举办座谈会,邀请着名学者和进步人士做报告,曾请顾颉刚先生做过学术报告,请张仲实先生在小范围内讲民族问题。1938年初,进步作家茅盾路经兰州,我们曾请茅盾同志为兰州文艺界作题为《抗战与文艺》的报告,讲话全文刊登在我们出版的《回声》第一版。


  1949年5月全国解放前夕,吴鸿宾潜离兰州,由地下党辗转护送至岳楼(甘肃工委所在地),作为少数民族代表赴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同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被选为委员、常务委员,在天安门城楼上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88年2月去世后,遗体安葬在兰州华林山特辟陵园内。

 

 

  吴氏家族相关资料

 


  建国后行署第二副主任兼兰州市市长吴鸿宾(公元1902-1988年),回族,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又是甘肃民盟创始人之一。曾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其弟吴鸿业(公元1903-1976年),曾任兰州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伊协秘书长、宁夏政协副主席。


  吴鸿宾、吴鸿业故居,位于秦州区中城自治巷(古称下河里)44号院,该院房屋是其父吴必昌(光绪九年的甘州学政)、吴必发兄弟创建于清咸丰年间的一座宅院,吴鸿宾与其弟吴鸿业参加革命工作前,在此院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此院至今仍保持着原建历史风貌。是一处长方型四合院建筑格局,坐西面东,占地面积约597平方米。大门是一座精美的垂花门,悬山顶一开间,由两根中柱承托两坡水屋面,中柱头直托脊檩下直插穿平板枋,支撑着横向连拢枋。枋上施以斗栱,斗栱挑着麻叶抱头梁,梁头上方直落檐檩,形成双坡屋面。屋顶覆以筒瓦,两端兽头。栱板、栏板有浮雕、镂雕的牡丹、蝙蝠等吉祥图案,工艺细腻美观。枋额上悬《内阁中书》匾额,现已不存。


  院中主厅房面阔五间,坐西朝东,硬山顶单坡水结构。为三厅两厢格局,俗称"锁子厅".前檐在金柱、檐柱间形成宽廊沿,柱头平板枋上的斗栱、栱板、栏板都施以精细浮雕、镂雕的卷叶纹、四季花卉纹,枋柱间置有雕花雀替。朴素四郎直棂门。院之南北建有硬山顶单坡水挑檐厢房,其中南厢房五间,北厢房五间(均为民国时期建造)。东倒座为三开间,硬山顶、单坡水前出廊沿结构。檐下斗栱、栏板、雀替齐全,做工雕花精美。此院建筑年代除厢房较晚以外,正庭、倒座均为清代(咸丰年间)建筑。院中广植花木,摆放盆景、鱼缸,甚感清雅。此院正厅房内曾悬挂《敦朴持家》、《光前裕后》、《福荫弥长》匾额(今不存),倒座厅前门楣之上悬挂《寿徵大德》匾额。正庭前柱上曾悬挂木刻楹联一副,上联为:"作儿孙榜样肯构还望肯堂;"下联为:"承祖先遗风克勤继以克俭。"前垂花门额之上是光绪九年朝廷为甘州学政吴必发先生敕赠的《内阁中书》匾额,以示褒扬。


  这些匾联映衬着这座古色古香的民居大院,显得文化气息之浓厚,温馨雅致与祥和舒适,充分体现了建筑美学和人文精神地完美结合,它是一处民居住宅最佳环境的福祉所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甘肃高台:祁连山下万亩花海正缤纷
  • 【溯源甘肃】历史上的河西走廊
  • 《航拍中国》第二季之甘肃篇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
  • 甘肃天水市两处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复
  • 甘肃山丹:五万人分享 “牛娃子饭”喜过冬至
  • 美丽乡村·甘肃尕秀村:雪域藏地真诚感叹——这里真的很好!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