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拍摄的甘肃陇南宕昌县境内的“羌藏新村”。
中新网兰州5月13日电 (韩璐)转过蜿蜒的几重山路,红瓦黄墙、平顶尖角的羌藏建筑群落显现眼前。记者日前在甘肃省宕昌县新城子藏族乡,探访这里改造新建的羌藏村落。
“宕昌,羌之别种也”,据《资治通鉴》记载,从南周时开始,甘肃省宕昌县就是古羌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后来接近汉区的羌人逐渐汉化,而接近藏区的羌人则逐渐藏化,终形成今日“羌藏”一支。现在,生活在宕昌县的羌藏约有4800余人。
岳藏甫村,是新城子藏族乡的一个纯藏族村,这里居住着124户居民。来到岳藏甫村口,高大的寨门色彩鲜艳,凸显民族特色。据村民介绍,寨门是羌藏族人心中神圣的进寨标志,凡婚丧嫁娶、迎送贵宾必经此门。
顺着村间灰色石板路一直下行,可见墙壁上鱼戏莲花、祥云神象、狩猎骑马等各种图案。高耸的5座佛塔白身金顶,依次矗立道旁;村中广场的玉白色的碉楼,牵起方形、角形的彩色经幡,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串串摇曳飘荡。
“这都是政府给新修的房”,藏甫村村民马黄金宝指着村中整齐排列的二层藏式小楼说,比起以前零散在村落中用木头、石头垒砌的“榻板房”,住宿条件“好了很多”。
“漏雨漏风的榻板房,没法住”。马黄金宝说,虽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老房子,更具民族特色,但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却更为迫切。
岳藏甫村被列入了当地政府重点打造的6个羌藏民俗文化村之一,改建后的羌藏聚居区,以水泥、砖瓦为材,以“青、红、白”三色为主,整齐成列,虽是统一规划的“新村风貌”,但却保留着浓郁的“羌藏风情”。
岳藏甫村村主任杨贵介绍,新建的民俗文化村,不仅改变了当地藏族群众的生活环境,也更好的保护了羌藏民俗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新城子藏族乡乡长闫红星说,新村改造给羌藏村落带来了现代化风貌的革新,但传统的羌藏文化特色更需要用心保护。能让古朴的“藏羌村落”完成“传统”与“现代”交融下的美丽嬗变,是当地羌藏居民的美好心愿。
62岁的岳藏甫村村民杨胡秀花,穿着藏青色的长衫,在头上缠着藏青色的头帕,她不会讲汉语,靠儿媳妇“翻译”与记者交流。
杨胡秀花向记者展示了她亲手绣制的“云云鞋”(羌绣布鞋):圆头黑底,鞋尖微翘,白色的长腰齐腿肚,鞋面上则用红、黄、绿、蓝等颜色的花线绣成簇簇花团,艳丽十分。老人说,现在,村中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做这种“云云鞋”了,平日里也多着汉服,只有节假日才穿本民族服饰。
羌藏民俗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新城子藏族乡乡长闫红星说,宕昌的羌藏居民已完全融入了现代的生活,“年轻人外出打工,小孩读书上学,每个人都能说汉话,接受现代文明较快,但传统的民族文化却丢弃了不少”。闫红星说,此外,当地的羌藏居民虽说藏话,但不会写藏文,诸如歌本、经文等,都面临着保留与传承的困境。
“我们每年都会举行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歌会舞会等盛大的节庆活动,鼓励和召集各村寨的羌藏居民参加”,闫红星说,这也是为了提升当地所有羌藏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保留一份“羌藏风骨”。
岳藏甫村紧靠风光秀丽的风景区大河坝沟,浓郁的民俗文化与灵秀的自然风光,对都市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闫红星说,当地正在着力推动民族风情旅游的发展,希望把现代旅游与传统民族村落文化相“嫁接”,让“羌藏新村”焕发经济活力,让羌藏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播和发展。(完)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