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焉支山:汉唐烽烟中,一曲离歌的传唱

时间:2013-11-26 10:05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刘小雷 点击: 载入中...

河西焉支山

 

  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处有一座独峰兀起的高山,叫大黄山,古称焉支山。它坐落在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古甘凉交界处,东西长三十四公里,南北平均宽约二十公里,在地质构造上,它属于祁连山系,河西走廊的两大内陆河--石羊河、山丹河(古弱水之上游)以焉支山为分水岭,各"奔"东西。


  祁连、龙首两山屏障在它的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两千多年前,焉支山就以天下名山载入史册,是因为它不仅山势险要,景色宜人,而且与历史上诸多游牧民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有着相依相存的关系。

 

 

  汉代的民歌《匈奴歌》,它是那样悲凉哀伤

 


  2008年,第一次从甘南的甘加草原,从当地人嘴里听到"斯柔"的地名,我觉得异常美妙,好像在别人的口齿间看到了绽放的花朵,毫无疑问,我的记忆中就永远抓取了这座只剩下草坡上蜿蜒黑影的古城的身影。


  有时毫无征兆地就忽然从脑海中浮现出来,念诵着,觉得它美得无端。仿佛有什么东西在风中被揉碎,并且飘散了。


  2012年5月2日下午2时,在永昌采访的时候,我又听到"焉支"的发音,当地的朋友讲,在焉支古城,来自专业的人文地理摄影师们带来了两辆车的设备,他们从日出之前守候到日落,就是想在光影的流变中,定格它最美的瞬间。


  "焉-支,胭-脂",想到古代女子最钟爱的物件,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想吃女孩子嘴唇上的胭脂,然后想到从一本书中看到的四句汉代的民歌《匈奴歌》,它是那样悲凉哀伤: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蓄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我问这位朋友:"焉支山不是在山丹吗?永昌的焉支古城与焉支山有什么关联呢?"


  答案是这样的,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处有一座独峰兀起的高山,叫大黄山,古称焉支山,它在山丹的那部分,山峦、森林、草滩、溪涧密布,早已成为4A级的森林公园,而绵延至永昌的这部分山脉则基本上寸草不生,在戈壁滩的风沙烈阳中,尽显它狞厉粗犷的一面。


  在它的俯视之下,高古城遗址、水泉子古城的断壁残垣就像碎落的珍珠,等待着好奇的访客探古访幽。


  有种说法,焉支古城就是红山窑乡红山窑村附近的高古城遗址,我们从县城出发沿着县乡公路一路往西北而去,到大约40公里处,我们看到车窗右侧的路边有两座蜂窝状的残墙,离它们不远的六七百米处,要么是碎石密布的荒滩上隐约隆起一两段土垄,要么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座烽燧。


  虽然高古城远处就是背靠连绵不绝的大黄山,异常雄伟壮美,蓝天上厚重的云层在沟谷处留下阴影,像是大片大片的草坡,再看山体的颜色,黄中夹杂着条条缕缕赤色,很有些丹霞地貌的意思,但它已被岁月侵蚀殆尽的面貌,会吸引专业摄影师驻足不去吗?


  难道只是10米外那堵不足2米宽的断续土墙,或者说是几个土堆在吸引他们的眼球吗?在公路边,我们遇到一位老人,他听过很多口口相传的关于焉支城的传说:"这个城建于晋代,解放前面积很大,大概10亩,还有宽四五尺、高两丈的完整的土制城墙,最多时城里住过300多人。上世纪50年代政府要在此地建一个农场,征走了这片地,把城里的木头拿去盖房子,到70年代末所有城墙都拆了,整个城就荒废了。"

 

 

  在汉代,水泉子村附近已是人烟聚集、物流充盈、城池巍然之地了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焉支山区就是"水草茂盛,宜畜牧"的天然草场,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氐、匈奴等曾先后在焉支山区蕃衍生息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同行的永昌县博物馆馆长黄正平说,按照《读史方舆纪要》、《五凉志》等记载,西晋时,在焉支山东南角下,以焉支山名置焉支县,后经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朝并入番禾,历三百多年,焉支之名广为流传。按照高古城所在的地形方位,它有可能就是人们苦苦寻找的焉支古城,说只是可能的原因是在离它不远的水泉子村有一座保存更完好的古城。


  水泉子的古城遗址坐落在村边的一处坡地上,它的几段墙体仍然保留着三四米的高度,逆光看去,黑黝黝的,好像还凝结着军事要塞的肃杀之气。


  最奇妙的是在它围拢的空气上,洇出两汪泉水来,泉水周围遍生着茂密的酸枣刺,虽已是五月,也没见到有一片叶子。泉水周围尽是牛羊的蹄印,但浑浊的水面映着古城的倒影,于是便生成了不多见的风景。


  黄正平说,先前有专家来实地勘察过,夯土层中砌放河卵石的做法和墙体板筑法均有明显的汉代特点。而水泉子古城有可能是焉支古城的旁证来自水泉子村附近大规模的汉墓群。


  水泉子汉墓群面积较大,分布集中,在现连霍高速公路东西两侧均存有大量的墓葬。2008年经过考古人员初步清理和研究,已经结束的甘肃省永昌县水泉子汉墓发掘,出土了一批汉简等重要文物。汉简共1430段/枚,其中相对完整的有678段/枚,松木质,墨书,经初步释读,有《日书》、《字书》中的内容及一些职官名等,其中还有"本始二年"明确纪年的简一枚。


  早在200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中就曾发掘了98座汉墓,表明此处是一规模较大的墓葬群。从墓葬形式看,竖穴木椁墓为主要类型,大部分墓葬带有斜坡墓道,竖穴木椁墓是先秦以来中原地区较为常见的墓葬形制,西汉时期仍然流行,并有向西北地区传播的趋势,到了西汉晚期、东汉时期,中原地区以新的空心砖墓、小砖墓等形式代替了传统的木椁墓。木椁墓就成为西北地区西汉至东汉时期主要的墓葬形式之一。从水泉子墓葬看,河西的墓葬形制也存在一定的演变,即从简单的竖穴木椁墓、土洞墓向砖室墓发展,这种发展变化也是受到中原的墓葬形制的影响,是在汉王朝开拓西北地区的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显现了汉文化及其葬俗对河西的影响。此次发掘丰富了甘肃地区汉代木椁墓的资料,为明确汉代木椁墓在甘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也为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这说明早在汉代,水泉子村附近已是人烟聚集、物流充盈、城池巍然之地了。这么说,水泉子古城似乎也很是切合古籍上对焉支古城的描述了。


  大风在耳边一直飕飕的声响,像是一缕哀婉的怀古的笛音,我们在脚下的荒草和碎石中细细觅寻,期待发现一两枚残砖断瓦。


  喜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黄正平远远地拿着一颗"石头":"你们谁看见过这么圆的鹅卵石?"我说:"怎么看着像一颗鸡蛋呢?"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永昌钟鼓楼:东来西往丝路第一楼
  • 千年古刹圣容寺及圣容瑞像之谜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