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的风水情结—延安府城(5)
时间:2012-03-06 09:57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朱竞梅 点击:
载入中...
在郭璞建城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北宋时的温州城已经非常繁华,有诗云:“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是处有花近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赏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这是一幅对温州斗城的简略描绘,即使不加解释,我们也可以看到温州城的天然地形与北斗七星的排列极为相似。其中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是北斗的“斗魁”(北斗的四颗斗星称魁),积谷,巽吉、仁王三山像“斗构”(斗柄三星称构)。另外的黄土,灵官二山则是辅弼。正是因为看到如此美妙的地形,郭璞才确立了温州城的布局。他建议跨山筑城,这样可长保安逸,因此城名也为“斗城”。在温州城内,还有多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设计,如开凿二十八口水井,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开五潭水配五行。这样的堪舆思想不能不说是一种东方的智慧。
温州古城设计营造的风水思想, 构思巧妙,通过北斗、二十八宿和五行等配置,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或许仍有借鉴意义。郭璞量土之事,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今天的地质勘探已经证实,瓯江北岸地质情况确实不如南岸,因为北岸土壤为流水冲刷沉积下来的江涂泥而成,基础不实,承载力不大。而南岸土壤是山区冲刷沉积的沙砾土,基础厚实,承载力强,保证了城市地基的稳定。
郭璞这充满智慧的杰作,令温州人世代平安,为此瓯人多有赞颂,并在西郭山下建郭公祠以志纪念。
古阆中
千水成垣 天造地设
风水离不开人,没有人文精神,山川就失去了灵气,风水就失去了土壤。人生活在城市中,如果城市的选址营造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那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内外各种设施的布置安排,就更不能摆脱这种影响了。我们再考察一幅清代道光元年的《阆中治城图》。
古代阆中历来为西南重镇,嘉陵江迂曲于阆中而经其三面,以风水“水法”而论,正形成“大聚结”,呈“千水成垣”和“金城环抱”之势。江水滋润着肥沃的土地,调节其气候,形成良好的生态,古人称其有“丝盐之利,舟楫之便,可以通四方商贾”。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成就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因此阆中自古以来就是宗教活动和人文胜地。此图采用平、立面相结合的形象绘法,城外山川大势颇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韵,山秀水曲,端庄绮丽,轻歌曼舞,明堂之中孕育出方正壮阔的阆中城。
阆中城共开四门,北门偏西,南门偏东,东、南、北皆加筑了瓮城,惟西门缺。从地形上看,应该是西墙距河较近,空间局促所至。查史料记载果真如此:图上阆中是唐宋时格局。汉时城址在城西北,后嘉陵江河床变迁,逐渐向东岸侵蚀,到了唐朝,城址只得东移南迁。为改善西门无瓮城的状况,建城者据风水原理作了弥补。这种弥补在地图中得到完整的反映:我们可以见到西门外有阆风亭、览胜山房、石匮阁、王爷庙、镇水旧铁犀、镇水新石犀、新鱼翅等地物。其风水意象契合《阳宅会心集》所言:“城门者,关系一方制民,不可不辨,总要以迎山接水为主。”又言:“如有月城者,则以外门收之;无月城者,则于城外,建一亭或做一阁,以收之。”月城就是瓮城。西门外未建瓮城,便修筑以上亭、庙、阁、房等,从而克服了西门迎山接水之难,人为地取得了风水吉象。风水的选择,不仅抚慰了人们的心理,而且在景观上进一步构成“西津晚渡”、“石匮凌云”等古阆胜景。
城内地物的分布也颇有讲究。全城几何中心位于“中天楼”之处。中国古代“崇方”、“尚中”,所以城中心的确定和安排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图上看,“中天楼”位于城中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交会处,正应风水“天心十道”之喻,乃阆中城正穴。城内街巷,以此为核心四向展开,分别与远山朝对并据为底景,所谓“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锦屏山位于嘉陵江南岸,与城对景,为阆中案山)。
(责任编辑:鑫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