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十七日电 今年秋收季节,记者访问了新疆塔里木垦区,在这昔日黄沙滚滚的地方,今天是绿洲千里,棉白稻香,一派生机盎然的风光。
今年塔里木的夏粮生产比去年增产一成,秋季又丰收在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八年中,垦区的粮食总产量相当于一九六五年以前同期的两倍半。
塔里木垦区位于世界四大沙漠之一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北缘,从东至西绵延几千公里,有的地方已伸入沙漠腹地二百多公里处。这里终年干旱,年降雨量只有几十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两千多毫米。由高山融雪形成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是一条季节性的流沙河。过去每到枯水季节,它几乎断流,一到汛期又洪水暴涨,频繁改道,人们叫它为“无缰野马”.多少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就盼望着有一天驯服这条“野马”,让它为人类造福,但在解放前这只能是梦想。
一九五八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广大军垦战士来到塔里木。他们当中有许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陕北南泥湾大生产的老战士。他们牢记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带领年轻的军垦战士,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的光荣传统,怀着为新疆各族人民造福的心愿,战风沙,斗“野马”,变沙漠为良田。他们沿塔里木河两岸,修水库,挖渠道,垦荒原,植树造林,仅仅几年功夫,就开垦了一百多万亩耕地,初步治理了塔里木河,建立了数十个军垦农场。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动着垦区的生产建设迅速向前发展。广大干部和战士认真读马列和毛主席着作,开展对XXX、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焕发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
塔里木河中游灌区管理处副处长何廷照,是个老红军战士。他遵照毛主席关于屯垦戍边的指示,二十多年来艰苦奋斗建设边疆,曾先后参加了六个农场的创建工作。一九七O年,他又担任在塔里木河上建设拦河大坝工程的领导工作。这项在流沙河滩上兴建的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施工条件恶劣。他不怕困难,深入施工现场,在第一线做群众工作,指挥生产。由于他紧密依靠群众,大力支持群众的革新创造精神,使这项工程在一年的时间内就胜利完成。
在塔里木河下游灌区,由于土地次生盐渍化,一度影响了农业收成。年过半百的老八路军战士、副师长赵明高,带领一万多名军垦战士,在戈壁上风餐露宿,艰苦奋战了三个冬春,挖成了一条一百八十多公里的排水干渠和近一千公里的支渠,使地下水位显着下降,基本解除了盐碱的危害。这个灌区的生产,一跃成为生产建设兵团的先进单位。去年,这里生产的粮食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两倍半。
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八年中,塔里木垦区已由过去那种“沙进人退”的现象代之以“人进沙退”的大好局面。军垦战士们在塔里木河上连续修建和扩建了五座水库,并把塔里木河拦腰斩断,修起了长达二百三十米的现代化拦河大坝,进一步制服了这匹“野马”,使全垦区水库蓄水量增加了一倍,保证了全垦区二百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现在,垦区内渠道纵横,百分之八十的农田已经是“来水有源,去水有路”,地下水位下降,次生盐碱化的面积迅速减少。
军垦战士还不断扩大防风固沙林带。八年中他们新植林带二十万亩,形成了数千道绿色的长城,有效地保护了农田。在农业发展的同时,牧业、副业、渔业都有很大发展。
塔里木垦区的建设,受到国家的关怀和大力支援。从垦区开发以来,国家投入大量建设资金,提供了拖拉机、收割机、农用汽车等各种机械和化肥、农药、良种等。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仅是水利建设投资一项,每年就有数百万元。
目前,垦区各地普遍建立了农业科研小组,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各师有农科所,团有农科站或良种繁育站,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农业科学实验网。过去,塔里木被一些人断定为“不能种水稻”的地区。文化大革命中,军垦战士进行了大面积种植水稻实验,取得了成果。某团十二连的军垦战士,两年来连续创造了水稻一茬单产八百斤的可喜成绩。他们的经验在垦区被推广后,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仅塔里木河下游的水稻面积,就由过去的几百亩扩大到十多万亩。
某团的军垦战士,还在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从浙江省引进了莲藕、荸荠、茨菇、茭白等水面作物,经过反复试验,也栽种成功。这些江南水乡的特产,今天在这里普遍推广,使人们在发展垦区的多种经营方面扩展了眼界。